費祎
(?—253)三國蜀江夏人,字文偉。劉備時,為太子舍人。劉禪立,為黃門侍郎,遷侍中。數(shù)銜命使吳,應(yīng)對稱職。劉禪建興八年,轉(zhuǎn)為中護軍。魏延、楊儀相惡,祎每諫喻解勸,使各盡其才。延熙中,魏軍攻蜀,祎為元帥。累官后軍師,代蔣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成鄉(xiāng)侯。后因歲朝大會,為魏降人郭脩所害。謚敬。
阮瑀
(約165—212)東漢末陳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師從蔡邕。漢獻帝建安中,曹操以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好文學(xué),尤善章表書記,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倉曹掾?qū)佟:笕溯嬘小度钤ぜ贰?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殷仲文
(?—407)東晉陳郡長平人。桓玄姊夫。仲堪從弟。少有才藻。仲堪薦于司馬道子,引為驃騎參軍。后為司馬元顯長史。及桓玄入建康篡位,仲文奔赴,為咨議參軍,寵遇隆重,使總領(lǐng)詔命,以為侍中,領(lǐng)左衛(wèi)將軍。玄敗歸朝,遷東陽太守。不得志。安帝義熙三年,以與永嘉太守駱球等謀反,為劉裕所殺。善屬文,為當世所重。
桓玄
(369—404)名一作靈寶。東晉譙國龍亢人,字敬道。桓溫子。襲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馬。出補義興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兗州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應(yīng)之。恭為其部將劉牢之所殺,詔以玄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離間計,加玄都督荊州四郡,使擊殺殷仲堪、楊佺期,據(jù)有荊雍,領(lǐng)荊、江二州刺史,都督荊、司等八州。玄于是樹用心腹,兵馬日盛。安帝元興初,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領(lǐng)兵討伐桓玄,玄率軍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父子,執(zhí)掌朝政。二年稱帝,國號楚。三年,劉裕、劉毅在京口起兵討之,玄兵敗西逃,為益州兵所殺。
劉琨
劉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后裔,晉朝政治家、文學(xué)家、音樂家和軍事家。年輕時曾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遷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亂后,劉琨據(jù)守晉陽近十年,抵御前趙。315年,劉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諸軍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與之結(jié)為兄弟,后駐軍征北小城。318年,劉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殺害。劉琨善文學(xué),通音律,其詩多描寫邊塞生活。《隋書·經(jīng)籍志》有《劉琨集》9卷,又有《別集》12卷。明人張溥輯為《劉中山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xué),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tài)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
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shè)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