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簡介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余首。
〔? 曹叡的詩文(19篇)曹叡的名句(0條)〕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年?),母親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敗袁紹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納,甚為得寵,生有曹叡和東鄉公主。曹叡從小相貌俊美,超凡脫俗,又年幼聰慧,博聞強識,過目不忘。祖父曹操對此十分驚異而倍加喜愛,常令他伴隨左右。在朝會宴席上,也經常叫他與侍中近臣并列。曹操曾經評價道:“我的家族基業有了你就可以繼承三代了。”曹叡好學多識,尤其留意研究律法。
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封魏王,同年東征孫權,曹叡及妹妹東鄉公主離開母親甄氏,與祖母卞夫人,父親曹丕一起隨征江東。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逝,其父曹丕繼位魏王,同年五月,十五歲的曹叡被封為武德侯,曹丕作《以侍中鄭稱為武德侯傅令》,親自詔令時任侍中的篤學大儒鄭稱為曹叡的師傅,教授他經學,以此明志。
黃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為齊公,同年八月,其母甄氏因為怨言而被曹丕賜死,葬于鄴城,曹叡因為母親獲罪,廢為平原侯。黃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又復其爵位,晉封為平原王。
東宮歲月
由于生母被賜死的緣故,曹叡受罰被廢為平原侯。剛開始,其父魏文帝認為曹叡先前既有不滿,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禮為嗣,因此久不立太子,這期間曹叡府中來往的家臣官吏,師長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勵矯正。處理事務小心謹慎,避免遭到責罰。曹叡在東宮時,與重臣衛臻私交甚好,經常一起討論朝事和書籍, 曹丕也曾旁敲側擊地詢問衛臻關于曹叡的情況,衛瑧只是稱贊他明理而有德行,閉口不言其他。
據野史《魏末傳》記載,曹叡一次隨曹丕狩獵,見到母子兩鹿。文帝射殺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殺子鹿,曹叡不從,說:“陛下已經殺掉了母鹿,臣實在不忍心再殺掉它的孩子。”說完哭泣不已。文帝于是放下弓箭,深感驚奇,而確定了立曹叡為太子的心意。
黃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又很快被立為平原王,后來曹丕下詔將其過繼給郭皇后為子,進一步確定了他嫡長子的地位。然而曹叡因其母被賜死而非善終,內心憤憤不平,后來才開始恭敬地侍奉嫡母,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宮中定省問安,郭皇后也因自己無子,對曹叡慈愛有加。除了曹丕為曹叡詔令鄭稱為師,平原王府中還配置高堂隆為平原王傅,母丘儉,何曾,吉茂等一干人等為文學屬官。黃初四年,曹丕為曹叡聘河內世家大族虞氏為平原王妃,又選河內毛氏入東宮,曹叡十分寵愛,出入都與其同乘輿輦。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篤,立曹叡為太子,遺詔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共同輔政。
明帝初政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駕崩。年輕的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曹叡即位后,尊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追謚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封其弟曹蕤為陽平王。 同年八月,孫權進攻江夏,江夏太守文聘堅守。朝臣商議發兵救援,曹叡則認為孫權的軍隊擅長水戰,這次之所以敢于不用水戰而轉到陸上攻城,不過趁文聘防守不嚴而突然襲擊,可時下文聘已和他們能夠抗衡,他們并不占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是不會堅持長久的。”在這之前,曹叡曾派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戍邊將士,得知吳軍進犯的消息,便在去江夏的路上沿途召集各縣兵馬,加上自己身邊的騎從衛士共計步騎兵千余人。抵達江夏城外,荀禹指揮軍隊借山勢舉火向吳兵發起攻擊,吳軍果然撤退。
辛巳,曹叡封皇子曹冏為清河王,東吳將軍諸葛瑾、張霸等又率部進犯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指揮魏軍大破吳軍,斬張霸。征東大將軍曹休也在尋陽擊敗了其他東吳軍隊。朝廷一一論功行賞。十月,曹冏病逝。十二月曹叡大封群臣,晉升太尉鐘繇為太傅,征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群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太和元年 (227年)正月,西平郡麴英反叛,連殺臨羌令、西都長等地方官員,于是明帝派遣將軍郝邵、鹿磐率兵平定叛亂,斬殺了麴英。二月五日,明帝親往耕種,以示重農。十五日,詔令在鄴城修建文昭皇后寢廟。十月四日,在東郊操練軍隊。西域焉耆國國王特送其兒子來到明帝身邊侍奉。十一月,立毛氏為皇后,進封天下男爵子爵各進二級,對孤寡老弱生活無依靠者由官府賜給谷物。十二月,新城太守孟達叛亂,詔令驃騎將軍司馬懿討伐。
攘外安內
太和二年(228年),司馬懿攻破新城,孟達被斬,首級送往京都洛陽。朝廷劃出原屬新城的上庸、武陵、巫縣,新設上庸郡,錫縣改設為錫郡。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蜀,當時朝臣都無計可施,曹叡說:“諸葛亮本來可以依靠山岳固守,現在卻主動出擊,并且他貪心三郡,只知道進攻而不知退守,一定會被打敗的。”于是,曹叡派曹真、張郃等人率領五萬兵馬拒敵,并親往長安壓陣。不久,馬謖被張郃大破于街亭,蜀軍撤退回到漢中,于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以平定。三月十八日,明帝駕臨長安,四月返回洛陽,詔令赦免除殊死刑以外的所有囚犯。十六日評定征伐的戰功,依功績大小對將士們封爵增邑。九月,大司馬曹休與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開戰,魏軍敗北。六月,明帝下詔說:“尊儒家學說,倡學術研討之風,乃國家實行王教的根本。但近來有些儒官很不稱職,像這樣何以傳播圣道?惟有通過嚴格考核選拔上來的博學之士,才可以擔任侍中、常侍這樣的要職。今特告天下:今后向朝廷舉薦的良才必以通曉儒家經典為先決條件。”二十九日,明帝詔令朝中公卿權臣各舉良將一人。十一月,司徒王朗去世。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圍陳倉,大將軍曹真遣將軍費曜等人帶兵阻擊。正值遼東太守公孫恭被侄兒公孫淵謀奪了官位,為穩定后方,朝廷只好任命公孫淵為遼東太守。太和三年(229年),四月,元城王曹禮去世。六月二十一日,繁陽王曹穆去世。二十六日,曹叡追尊在東漢桓帝時當過大長秋的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夫人吳氏為高皇后。十月,把平望觀改名為聽訟觀。明帝常說:“審理公案,關系天下人的性命,不可不明察公斷。”因此,每逢審斷重大案件。他常親自前往聽訟觀審。十一月,大月氏王波調派使者來朝拜,向明帝進獻珍奇禮物。曹叡封波調為大月氏王。
太和四年(230年)二月四日,曹叡詔令嚴格選撥有德行的官員,罷免無能之輩。十日,曹叡又傳令太傅三公,將文帝所著《典論》一書刻在石碑上,立于宗廟門外。任命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司馬懿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將軍。六月十一日,太皇太后卞氏去世,十九日,曹叡到上庸郡巡視。七月,傳詔命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率魏軍伐蜀。九月,曹叡傳令各地:獄中所押囚犯除殊死刑的死囚外,一律按罪過大小由家人贖回十二月,改葬文昭甄皇后于朝陽陵。二十三日,詔令公卿們為朝廷舉薦賢良之人。
大權獨攬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明帝親往屬他名下的籍田中從事農耕。三月,大司馬曹真病死。諸葛亮率蜀軍進犯天水一帶,明帝詔令大將軍司馬懿統兵抗擊。九月,明帝率朝臣舉行盛大的祭祀求雨儀式。四月,北方鮮卑附義王軻比能率族人及丁零大人兒禪到幽州貢獻名馬,又重設護匈奴中郎將。七月六日,蜀軍自動回撤,朝廷對抵抗蜀軍有功者分別封爵晉位加以褒獎。十五日,皇后生皇子曹殷,傳令大赦天下。八月,明帝因為思念親人,詔令諸王及公侯各將其嫡子一人送到都城面見。
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明帝詔令諸王們改封為諸侯王,各以自己所管轄的郡為諸侯國。三月七日,曹叡東巡,所經之處,囑咐對年老體弱的鰥寡孤獨者賜以谷物和衣帛。五月,皇子曹殷夭折,追封謚號為安平哀王。七月,提升衛尉董昭為司徒。九月,曹叡巡行到摩陂。傳令大修許昌宮,新建景福、承光二殿。這年十月,殄夷將軍田豫率部在成山征討吳將周賀,擊敗吳軍并將周賀斬首。十一月二十七日,陳思王曹植去世。十二月,曹叡返回許昌宮。青龍元年(233年),鮮卑步度根與軻比能合,曹叡命秦朗率中軍征討,步度根及軻比能敗走漠北,步度根部將泄歸泥再度叛降。九月,屯駐安定地區保衛邊塞的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又率部反叛,大將軍司馬懿派部將胡遵指揮平叛,很快擊潰叛軍并迫使叛軍首領投降。到十月份,步度根部落的另一首領戴胡阿狼泥等人到并州,表示愿意歸降魏軍。驍騎將軍秦朗乃班師回朝。十二月,車騎將軍公孫淵將前來勸降的東吳特使張彌、許晏二人斬首上報。公孫淵被封為大司馬樂浪公。
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六日,漢獻帝禪位曹氏后被封為山陽公的劉協病逝,曹叡穿素服致哀,并派特使參加葬禮。四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同時,孫權亦大舉北犯,曹叡親征東吳,未至,孫權已敗走。 十二月,曹叡詔令主管司法的官員修訂法律條令,刪改大辟刑為減死罪。
屏絕浮偽
青龍三年(235年)正月八日,明帝任命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詔令大修洛陽宮,新建昭陽殿和太極殿,筑總章觀。這樣大興土木,許多百姓貽誤農時而影響耕種。朝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曾多次直諫,明帝雖未納諫,可是對待諫臣也非常優容。七月,京都洛陽宮中崇華殿發生火災。八月二十四日,冊立皇子曹芳為齊王,曹詢為秦王。九月二日,明帝返回洛陽宮,命重新修復崇華殿,并更名為九龍殿。這年十月三日,中山王曹袞病死。二十六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十一月二十二日,明帝到達許昌宮。
青龍四年(236年)二月,曹叡詔令設置崇文觀,征召天下善于撰屬的人進觀。六月初一,曹叡詔令廷尉及各郡國所有司法官員,今后再遇有應處以死罪的囚犯,在案情全部清理并決斷后,除謀反之類大逆罪及親手殺人的兇犯外,其他死罪犯人都應盡快通知其家屬。并親自處理百姓有異議的冤案。七月,遼東高句麗國王宮將東吳孫權派去聯絡的特使胡衛等人斬首,并將首級送到幽州。
景初元年(237年)正月二十四日,朝中議定改變歷法更換年號,以青龍五年三月為景初元年四月。二十二日,詔令國內實行大赦。四月,提升尚書令陳矯為司徒,尚書仆射衛臻為司空。七月,東吳孫權又遣部將朱然率兵二萬圍攻江夏郡,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率本部兵馬以及歸順的鮮卑、烏丸部族軍隊開到遼東南地區。九月,冀、兗、徐、豫四州發生水災,明帝派侍御史為特使巡視災區,特使所到之處皆開倉放糧加以賑濟。九月十六日,皇后毛氏去世。二十六日,朝中掌管典禮的官員奏請在京都為明帝生母文昭皇后建立祀廟,明帝詔令朝廷留萬世永遠不毀。
英年早逝
景初二年(238年),明帝下詔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朝中商議派出司馬懿統兵四萬兵馬過多,開支糧草難以維持,抵達遼東后因大雨連綿,無法展開對公孫淵的攻勢。朝中群臣又議論應該傳令讓司馬懿退兵。明帝不為這些議論所動,后來果真如此。遼東叛亂被平息,諸郡重新歸屬于朝廷。六月,曹叡賜予日本卑彌呼金印,封其為“親魏倭王”,曹叡的健康開始惡化。之后,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
九月二十四日,任命司空衛臻為司徒,司隸校尉崔林為司空。十二月八日,明帝病。二十四日,冊立皇后郭氏,賜天下男子各進爵二級,鰥寡孤獨無靠者由官府賜給糧食。又下詔任命燕王曹宇為大將軍。二十七日,免去曹宇大將軍之職,另以武衛將軍曹爽代替。
當初在青龍三年,壽春某農民之妻自稱是天神所派,應居住在皇宮中,為帝家祛災辟邪,納福增壽。她取水給犯病的人喝,飲者多能治愈。曹叡于是專門為她在后宮修筑了宮殿,又下詔褒揚她的才能,特別地寵愛。等到曹叡病重,飲她的泉水卻不見效果,一怒之下將她殺掉。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太尉司馬懿率師從遼東回到黃河以北的河內郡駐扎。明帝傳令以驛馬急召司馬懿入朝。待司馬懿匆匆趕到,馬上被引入內宮。明帝拉著他的手囑咐其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太子,司馬懿慟哭,連連磕頭,答應了明帝托付的囑咐。當天,明帝駕崩于洛陽宮嘉福殿,年僅三十六歲。正月二十七日,葬于高平陵。
為政舉措
政治
獨攬大權
曹叡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深諳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藉由戰事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而曹休與曹真也在頻繁的戰事調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繼去世。四位輔政大臣僅剩陳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軍權,因而對明帝的權力影響有限。通過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將四位輔政大臣中實力最強的三人調離中央,成功收攬權柄掌握大權。在此之后,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國最高權力,在內外戰爭與政策改革上始終是最高決策人,詔令能夠有效實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現足以威脅皇權的權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對的決策也能獨斷專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兒淑夭折,明帝欲親自送靈,在司空陳群以及諸位大臣的反對與勸諫下,明帝不予理會依然堅持己見。
整理法律
魏明帝注重法理。他詔令設置律博士,改革漢法,制訂新律。又下令刪簡死刑條款,減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財贖罪;減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魏明帝處理政事曠達嚴謹,善于納諫,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書他皆一一過目,毫無倦意。
營造宮室
魏明帝喜好營建宮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同時即位后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時方營修宮室”上書認為“今當建始之前足用列朝會,崇華之后足用序內官,華林、天淵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閶闔之象魏,使足用列遠人之朝貢者,脩城池,使足用絕逾越,成國險,其馀一切,且須豐年。”但此時明帝尚能聽從,自青龍三年之后,魏明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幾乎都曾上書予以勸諫,史載“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但明帝都不予理會。
宗室政策
明則基本繼承了文帝延續下的宗室政策,較為嚴苛,削弱宗室加強中央集權。明帝對文帝時期過分嚴苛的宗室政策有更改之意,太和五年,曹植上書陳述禁錮宗室過嚴的弊端,明帝有所觸動,回復中言明:“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大臣楊阜亦上書陳九族之義,明帝也下詔予以贊同。在太和六年下詔稱:“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為后法也。其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將諸侯王領地由縣改為郡,透露出想要建立成體系且穩定宗室政策的想法,并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
主要改變諸侯王不得進京的情況,在太和五年下詔 “古者諸侯朝聘,所以敦睦親親協和萬國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諸王在京都者,謂幼主在位,母后攝政,防微以漸,關諸盛衰也。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其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將適子一人朝。后有少主、母后在宮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于令。”允許諸侯王進京朝見,據記載此后包括曹植在內的多名諸侯王(中山恭王袞,楚王彪等)都曾進京,燕王曹宇甚至兩度應征入朝,參與朝政。
軍事
明帝在位期間,對外戰事頻頻勝利。在他登基不久,就遇到內外敵人的攻擊,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到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235年諸葛亮死后,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牛金、胡遵等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傷歌行
昭昭素明月,輝光燭我床。
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
微風吹閨闥,羅帷自飄揚。
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
東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
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
感物懷所思,泣涕忽沾裳。
佇立吐高吟,舒憤訴穹蒼。
苦寒行
悠悠發洛都。
茾我征東行。
征行彌二旬。
屯吹龍陂城。
顧觀故壘處。
皇祖之所營。
屋室若平昔。
棟宇無邪傾。
奈何我皇祖。
潛德隱圣形。
雖沒而不朽。
書貴垂伐名。
光光我皇祖。
軒耀同其榮。
遺化布四海。
八表以肅清。
雖有吳蜀寇。
春秋足耀兵。
徒悲我皇祖。
不永享百齡。
賦詩以寫懷。
伏軾淚沾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