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 趙孟頫的詩文(63篇)趙孟頫的名句(1條)〕夫妻書家
趙孟頫[fǔ](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吳興(今浙江湖州)。
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
他的父親趙與告(又名趙與訔),曾任宋朝的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宋朝滅亡后,歸故鄉閑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恃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元世祖贊賞其才貌,兩年后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墒窃炔棵苤刂兀瑸榇?,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順便借病乞歸,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土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侍訍塾璋瘟Π诉_對他發生了興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趙孟頫是一代書畫大家,經歷了矛盾復雜而榮華尷尬的一生,他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對此,史書上留下諸多爭議。“薄其人遂薄其書”,貶低趙孟頫的書風,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自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鐘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介紹
楷書大家
趙孟頫的書法,因熟而俗,這是董其昌的評價。不過,作為入門規范訓練,還是不錯的。
趙孟頫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樂,善鑒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对缆础贰ⅰ舵读_》體?!贝送猓€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鐘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彼羌瘯x、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
吸取長處
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后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書論深高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于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于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薄皩W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痹谂R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遍_創了元代新畫風。 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傳世書跡
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作《鵲華秋色》卷,圖錄于《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康有為曾說“勿學趙董流靡之輩”,這是個人偏見。因康瞧不起趙身為帝胄而入元為官,故對其書法極盡貶低。世人只道趙字婉轉流利,卻不知其外秀內剛,六十歲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絕無柔媚之氣。近人馬宗霍《書林記事》謂:“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題西溪圖贈鮮于伯幾
山林忽然在我眼,攬袂欲游嗟巳遠。長松謖謖含蒼煙,平川茫茫際曾巘。
大梁繁華天下稀,走馬斗雞夜忘歸。君獨胡為甘寂寞,坐對山水娛清暉。
西溪先生奇崛士,正可著之巖石里。數間茅屋破不脩,中有神光發奇字。
綠蘋齊葉白芷生,送君江南空復情。相思萬里不可見,時對此圖雙眼明。
送高仁卿還湖州
昔年東吳望幽燕,長路北走如登天。捉來官府竟何補,還望故鄉心惘然。
江南冬暖花亂發,朔方苦寒氣又偏。木皮三寸冰六尺,面頰欲裂凍折弦。
盧溝強弩射不過,騎馬徑度不用船。宦游遠客非所習,狐貉不具綈袍穿。
京師宜富不宜薄,青衫駿馬爭騰騫。南鄰吹笙厭粱肉,北里鼓瑟羅姝妍。
凄涼朝士有何意,瘦童羸騎雞鳴前。太倉粟陳未易糴,中都俸薄難裹纏。
爾來方士頗向用,讀書不若燒丹鉛。故人聞之應見笑,如此不歸殊可憐。
長林豐草我所愛,羈靮未脫無由緣。高侯遠來肯顧我,裹茗抱被來同眠。
青燈耿耿照土屋,白酒薄薄無葷膻。破愁為笑出軟語,寄書妻孥無一錢。
江湖浩渺足春水,鳧雁滅沒橫秋煙。何當乞身歸故里,圖書堆里消殘年。
水龍吟 次韻程儀父荷花
凌波羅襪生塵,翠旌孔蓋凝朝露。仙風道骨,生香真色,人間誰妒。
佇立無言,長疑遺世,飄然輕舉。笑陽臺夢里,朝朝暮暮,為云又還為雨。
狼藉紅衣脫盡,羨芳魂不埋黃土。涉江徑去,采菱拾翠,攜儔嘯侶。
寶玦空懸,明珰偷解,相逢洛浦。正臨風歌斷,一雙翡翠,背人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