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yuǎn),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jì)》);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yuǎn),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yuǎn),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yǎng)浩合為“二張”。
〔? 張可久的詩文(230篇)張可久的名句(7條)〕生平
人生坎坷,生平事跡不詳,浙江慶原路(路治今浙江寧波)人。曾多次做路吏這樣的下級官吏,后以路吏轉(zhuǎn)首領(lǐng)官(以上見曹楝亭本《錄鬼簿》)。錢惟善《江月松風(fēng)集》中有《送張小山之桐廬典史》詩,可知其又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為昆山幕僚(見李祁《云陽集·跋賀元忠遺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猶在世。一生懷才不遇,時官時隱,曾漫游江南之名勝古跡,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南一帶,晚年隱居在杭州一帶。
作品
張可久存世作品現(xiàn)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數(shù)量為有元之冠,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現(xiàn)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個人作品占朝代作品總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傳世的只有張養(yǎng)浩、喬吉和張可久三人,但其他兩人都是在臨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而張可久不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傳世(鐘嗣成《靈鬼簿》記載,“有《今樂府》盛行于世,又有《吳鹽》、《蘇堤漁唱》”,另有胡存善編《小山樂府》),在元曲選集《陽春白雪》和《樂府群英》中,張可久入選的作品也是最多的。這說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連元武宗在皇宮賞月時也令宮女傳唱他的散曲。
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lián)樂府》等版本傳世。
明朝朱權(quán)在其《太和正音譜》中稱張可久為“詞林之宗匠”,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明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
成就
最為多產(chǎn)的散曲大家
張畢生致力于詞曲的創(chuàng)作,是元代最為多產(chǎn)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時便享有盛譽(yù)。其作品風(fēng)格多樣“或詠?zhàn)匀伙L(fēng)光、或述頹放生活、或?yàn)槌曜鳌⒒驅(qū)戦|情”,是元代散曲中“清麗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曲,元世已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三種行于世(見曹本《錄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編有《小山樂府》(同上)。今存散曲,據(jù)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shù)九套,其數(shù)量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詩,見于《元詩選》癸集,然以散曲盛稱于世。元·高栻《雙調(diào)·殿前歡《題小山蘇堤漁唱》稱其“才華壓盡香奩句,字字清殊”,“價等連城玉,名重《長門賦》”;大食惟寅《雙調(diào)·燕引雛》《奉寄小山先輩》稱其“聲傳南國,名播中州”。明·賈仲明補(bǔ)《錄鬼簿》挽詞,稱“照耀乾坤《今樂府》,《蘇堤漁唱》文相助,又《吳鹽》余意續(xù)”,“荊山玉,合浦珠,壓倒群儒”(天一閣本《錄鬼簿》)。明·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瑤天笙鶴”,又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不羈之才;若被太華之仙風(fēng),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當(dāng)以九方皋之眼相之”。明·李開先序喬吉、張可久二家小令,謂“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王驥德《曲律》則辯云:“李則(王)實(shí)甫,杜則(馬)東籬,始當(dāng);喬、張,蓋長吉、義山之流”。清·劉熙載《藝概》稱喬、張“兩家固同一騷雅,不落俳語,惟張尤翛然獨(dú)遠(yuǎn)耳”。今人或有以為小山曲風(fēng)雅麗,其曲作有“不脫詞境”、“詞曲間幾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華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訥《曲諧》)。
部分作品如〔慶東原〕《和馬致遠(yuǎn)先輩韻》等抒發(fā)窮通無定,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賣花聲〕《懷古》等曲寫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險惡。這類作品充滿憤世嫉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黑白顛倒、賢愚不分的現(xiàn)實(shí)。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內(nèi)容是向往歸隱,描寫歸隱生活中的情景。“依松澗,結(jié)草廬,讀書聲翠微深處。”張可久結(jié)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nèi)容不夠廣闊,不少唱和之作,顯得平庸。雖有憤懣和不滿,但仍表現(xiàn)出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曲的藝術(shù)特點(diǎn)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于煉字煉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yùn)用詩、詞作法,講究蘊(yùn)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于典雅。其作品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yīng)酬懷古之作。作品表現(xiàn)了閑適散逸的情趣,同時吸收了詩詞的聲律,句法及辭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種清麗而不失自然的風(fēng)格。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明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譽(yù)之為“詞林之宗匠”。享譽(yù)當(dāng)時,是一代曲風(fēng)轉(zhuǎn)捩的關(guān)鍵人物。元散曲前期創(chuàng)作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則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的創(chuàng)作實(shí)踐在曲風(fēng)轉(zhuǎn)變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散曲在后期被視為典范。
地位
張可久早年與馬致遠(yuǎn)、盧摯、貫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隱居和游蕩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紙?zhí)撁f里修程”[上小樓《春思》]。
張可久長期為吏的身世,對他的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生活的坎坷使他抑郁悲傷,向往歸隱。因此,描寫歸隱生活的景和情在作品中就顯得多一些。“歸隱”雖然是一個傳統(tǒng)題材,而對張可久來說,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內(nèi)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到70歲尚任小吏“昆山縣幕僚”;80歲還任“監(jiān)稅松源”,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結(jié)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因此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nèi)容不夠廣闊。他有不少唱和之作,不論在思想上或藝術(shù)上都顯得平庸;同時他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歷,又決定了他的生活態(tài)度比較順從,雖有憤懣和不平,都表現(xiàn)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
張可久在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時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在這劃時代轉(zhuǎn)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脫離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以豐富多彩而又清麗的風(fēng)格,自成元代散曲鮮花中的奇葩。《錄鬼簿》把張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類。他專攻散曲,特別致力于小令,能得樂府遺妙。
張可久的散曲作品,當(dāng)時即已集成。據(jù)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存小令855首,套數(shù)9篇,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吳鹽》、《蘇堤漁唱》、《小山北曲樂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閣本《小山樂府》共六卷。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被譽(yù)為“詞林之宗匠”。清代詩論家劉熙載推崇他為“曲家翹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藝術(shù)特點(diǎn)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于鍛字煉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詩詞作法,籍以入于典雅。許光治說他“儷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唐宋之秀”(《江山風(fēng)月情·自序》)。李開仙《小山小令序》評小山樂府,謂如瑤天笙鶴,有不食煙火氣,可稱之為“曲仙”。
【雙調(diào)】水仙子_維揚(yáng)遇雪蘆
維揚(yáng)遇雪
蘆汀漸漸蟹行沙,梅月昏昏鶴到家,梨云冉冉蝶初化。透朱簾敲翠瓦,莫吹簫不必烹茶。玉蓑衣人堪畫,金盤露酒旋打,預(yù)賞瓊花。
道院即事
爐中真汞長黃芽,亭上仙桃綻碧花,吟邊苦茗延清話。玄玄仙子家,小舟橫淺水平沙。芳草眠馴兔,綠楊啼乳鴉,門掩青霞。
【中呂】朝天子_道院中碧桃
道院中碧桃
翠蛾恨誰?青鸞信遲,題詩記清明日。淚彈紅雨笑鄰姬,同立蒼苔地。萼綠仙人,玄都觀里,怪劉郎不記得。今春又歸,花能幾回?且自吹笙醉。
訪九皋使君
槿籬,傍水,樓與青山對。一庭香雪糝荼蘼,松下溪童睡。凈地留題,柴門還閉,籠開鶴自飛。看梅,未回,多管向西湖醉。
春思
菱花破兩邊,瑤琴斷四弦,恩又翻成怨。黃云孤雁褪花鈿,羞掩雙鸞扇。歸燕年年,離恨綿綿,又西湖拜掃天。寺前,上船,試照我傷春面。
【正宮】小梁州
春游晚歸
玉壺春水浸晴霞,景物奢華。彩船歌管間琵琶,青旗掛,沽酒是誰家?【幺】夕陽一帶山如畫,數(shù)投林萬點(diǎn)寒鴉。曲水邊,孤山下,游人歸去,明月管梅花。
分得金字
涌金門外小壺天,駿馬金鞭。屏山金翠畫龍眠,金蓮囀,金柳曲闌邊。【幺】金波滿捧金杯勸,舞春風(fēng)半趄金蓮。金縷衣,金羅扇,五人金釧,醉上戧金船。
避暑即事
兩峰晴翠插波光,十里橫塘。畫樓簾影掛斜陽,誰凝望,紈扇掩紅妝。【幺】蓮舟撐入荷花蕩,拂天風(fēng)兩袖清香。酒醉歸,月明上,棹歌齊唱,驚起錦鴛鴦。
訪杜高士
杖藜十里聽松聲,隱隱相迎。飛來峰下樹青青,添清興,流水玉琴橫。【幺】拂云同坐苔花磴,桂飄香滿地金星。山影寒,天光凈,野猿啼月,詩在冷泉亭。
雪晴詩興
冰壺光浸水精寒,好景人間。暗香來處是孤山,尋梅慣,詩思壓驢鞍。【幺】瓊姬爭卷珠簾看,畫船中歌舞吹彈。明月殘,白石爛,寶花樓閣,十二玉闌干。
湖山堂上醉題
漁翁蓑笠釣船孤,棹入蓬壺。湖山堂上柳千株,芭蕉綠,涼影翠扶疏。【幺】東坡舊日題詩處,喜無人任我歌呼。半醉時,秋山暮,一行白鷺,萬朵錦芙蕖。
【雙調(diào)】清江引_碧山丹房早
碧山丹房早起
翠蓬一壺天地小,又是邯鄲道。尋真客到來,夢短人驚覺,冷冷玉望松月曉。
張子堅運(yùn)判席上三首
功名壯年今皓首,揀得溪山秀。清霜紫蟹肥,細(xì)雨黃花瘦,床頭一壺新糯酒。
去來去來歸去來,菊老青松在。生前酒一杯,死后名千載,淮陰侯不如彭澤宰。
云巖隱居安樂窩,盡把陶詩和。村醪蜜樣甜,山栗拳來大,梅窗一爐松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