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鄂王墓”譯文及注釋
譯文
岳飛墓上荒草離離,一片荒涼,只有秋草、石獸而已。
南渡君臣輕視社稷,可中原父老還在盼望著王師的旌旗。
英雄被害,后悔晚矣,天下滅亡已成定局。
不要向西湖吟唱此詩,面對這樣的景致無從吟起。
注釋
岳鄂王墓:即岳飛墓。在杭州西湖邊棲霞嶺下,岳飛于紹興十一年(1142年)被權奸秦檜等陰謀殺害。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為鄂王。
離離:野草茂盛的樣子。
石獸危:石獸莊嚴屹立。石獸,指墓前的石馬之類。危,高聳屹立的樣子。
南渡君臣:指以宋高宗趙構為代表的統治集團。北宋亡后,高宗渡過長江,遷于南方,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渡。
社稷:指國家。社,土地神。稷,谷神。
望旌旗:意為盼望南宋大軍到來。旌旗,代指軍隊。
嗟何及:后悔嘆息已來不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意為從此國家被分割為南北兩半,而南宋的半壁江山也不能支持,終于滅亡。
“岳鄂王墓”鑒賞
創作背景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趙孟頫當仁不讓、毫不推辭,到了京城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此后官運亨通,做到了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當時指責趙孟頫的人不少,但今人當更寬容地看待。這是首好詩,不能因人廢言。
賞析一
這是一支悲憤的悼歌。岳飛的慘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悲劇。岳飛雖然冤死,但他的英名卻永遠留在歷代人民的心中。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飛為鄂王,曠世冤案得以昭雪,離岳飛被害已62年。岳墓建在風景秀麗的西湖岸邊,岳飛雖封王建墓,但由于連年戰亂,陵園荒蕪,景象凄涼。這首詩以反映這樣的現實入筆。
首聯以離離墓草渲染岳墓秋日的荒涼,冷硬屹立的石獸,更增添了幾分悲思。接下來用南北君民作對比,譴責南宋當局茍安享樂、不思北進,同情中原父老忍受煎熬,遙望南師。頸聯哀嘆有望承擔中興重任的英雄岳飛悲慘死去,使天下南北中分以至南宋最終被蒙古人滅亡。作者在尾聯悲痛地吟道:“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滿含湖光依舊,河山易主的深沉的感慨。
作者以趙宋后裔的身份為冤死于趙宋王朝的岳飛,由衷地唱出這支哀痛傷惋的悼歌,分外感人。
賞析二
這是一首懷古七律。此詩以岳墳的荒涼景象起興,表達了對岳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并由此而聯想到南宋君臣不顧國家社稷與中原父老,偏安東南一隅,以致最終釀成亡國慘劇。作為宋宗室,趙孟頫于亡國之際,面對岳墳追尋南宋衰亡之因,就不僅僅是客觀的理性認識了。此詩結尾兩句,即蘊涵著詩人無盡的家國之思、亡國之恨。
賞析三
這首七律是作者瞻仰岳飛墓時所作,對岳飛屈死及由此而產生的惡果表示了極為沉痛哀悼之情,對南宋君臣茍且偷安的政策表示了強烈的憤恨。
首二句寫岳飛墓前荒涼之景,暗寓作者傷痛之情。中四句用對比手法寫南宋君臣的倒行逆施及由此產生的惡果,顯示了作者的譴責、憤恨之情。末二句收結全篇,在氣氛上是承應首二句,在感情上是綰合中四句。
詠懷古人的詩作,一般都喜歡用典,但這首詩語言平易,基本上沒有用典,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趙孟頫簡介
元代·趙孟頫的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 趙孟頫的詩(63篇)〕猜你喜歡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雁門道中書所見
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出門覽民風,慘慘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營幕來,天明但平土。
調度急星火,逋負迫捶楚。
網羅方高懸,樂國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擇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單衣者誰子?販糴就南府。
傾身營一飽,豈樂遠服賈?
盤盤雁門道,雪澗深以阻。
半嶺逢驅車,人牛一何苦!
橡媼嘆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
傴僂黃發媼,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
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