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上那首陽山,采摘薇來充饑。
(周) 用暴虐去替換暴虐,卻不知這種做法的錯誤。
神農虞舜古代圣君轉瞬即逝啊,我要到哪里尋找理想的歸宿呢?
多么可悲啊,已是生命垂危之際,命運是這樣不濟!
注釋
西山:即首陽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
薇:植物名,也叫蕨菜,根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釀造。
以暴易暴:指統治者換了,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不知其非:武王還不知道自己的過錯。
神農:傳說中的炎帝。虞,即大舜。夏,朝代名,指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忽,絕滅。
“我安適歸矣”:倒裝句,“安歸”是倒裝結構,即“歸安”,是回歸的意思。
于嗟:“于”通“吁”,感嘆詞。表示贊嘆或悲嘆。
徂(cú):古同“殂”,死亡。
命之衰:生命垂危。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袒露心跡、毫不矯飾的抒情詩,也是一首愛憎分明、議論風發的政治詩。全詩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議論中滲透著卑視鄙棄周朝的強烈感情,在“我安適歸”與“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隱含有同周朝勢難兩立的清晰判斷。
歌謠一、二句直陳登上首陽山的高處采薇充饑。這兩句用賦體,字句平淺,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卻包含有決不與周王朝合作這一態度鮮明的抉擇。所說的是采薇這一件實事,也可看作是一紙“恥食周粟”的宣言。
三、四句以議論出之,說明不合作的原因。認為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義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卻并不以此為非。以上四句是伯夷、叔齊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場、態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對新建立的周王朝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以下轉入全詩的另一個層次,寫個人的歷史性的悲劇。
神農、虞、夏時代都是歷史上的圣明之世;說神農、虞、夏轉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襯自己的生不逢時,由于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的立足點而充滿了失落感?!拔野策m歸矣”,故意用無疑而設問的語氣,增強了感慨的份量,與《詩經·魏風·碩鼠》的“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的寫法正不謀而合。結尾兩句是無可“適歸”的延伸和發展。當伯夷、叔齊吟唱到此歌結尾時,雖已氣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搶地地大聲唱嘆,但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聲音很小甚至不甚連貫,仍然是會動情地頑強地唱出并長久地回響在首陽山的山涯水際的。
創作背景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墨脫初的長子和幼子。孤竹君生前擬定讓位給叔齊,他去世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接受,逃走,叔齊也因不肯繼位而逃走,王位便由孤竹君的中子繼承。武王建立周朝后,二人因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伯夷、叔齊在歷史上受到推崇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不貪權勢,二是他們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因為在他們看來,武王伐紂是以臣弒君,不仁)。這首歌謠就是他們餓死前的絕命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