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吾所謂游有二者,無乃闕焉而喪其地之宜乎?
游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長,則于曠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則于奧宜。因其曠,雖增以崇臺延閣,回環(huán)日星,臨瞰風雨,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奧,雖增以茂樹叢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
今所謂東丘者,奧之宜者也。其始龕之外棄地,予得而合焉,以屬于堂之北陲。凡坳洼坻岸之狀,無廢其故。屏以密竹,聯(lián)以曲梁。桂檜松杉楩楠之植,幾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經(jīng)緯之。俛入綠縟,幽蔭薈蔚。步武錯迕,不知所出。溫風不爍,清氣自至。水亭狹室,曲有奧趣。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為病。
噫!龍興,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極,辟大門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曠也。而于是小丘,又將披而攘之。則吾所謂游有二者,無乃闕焉而喪其地之宜乎?丘之幽幽,可以處休。丘之窅窅,可以觀妙。溽暑遁去,茲丘之下。大和不遷,茲丘之巔。奧乎茲丘,孰從我游?余無召公之德,懼翦伐之及也,故書以祈后之君子。
“則吾所謂游有二者,無乃闕焉而喪其地之宜乎?”譯文及注釋
譯文
能游玩得適意的地方,大概有兩種:開闊的地方和深幽的地方,僅此而已。那個地方需要登臨高山險峰,可以遠離濃蔭幽暗,視野開闊遼遠,那么就便于獲得開闊的感受;如果都是山丘相連,上面又有灌木野草,小路迂回曲折,那么就便于獲得深幽的感受。因為開闊,就算再增設一些高臺寬閣,上可以環(huán)視星辰,下可以俯看風雨,也不會因開闊成為缺陷;因為深幽,即使再布置一些樹林和石頭,深遠像洞穴幽谷,蔥蘢像山腳的樹林,也不會以深幽作為缺陷的。
我現(xiàn)在要說的東丘,是適合營造深幽的地方。起初這是一塊龕屋之外的廢地,我發(fā)現(xiàn)后就把龕屋與東丘合為一體,并與堂屋的北邊連接在一起。凡東丘上的坳坑、水洼、小洲、石岸等等,一律保持原狀,四周種上竹子將其圍起來,中間河道上架了橋梁。此外,還種了桂、檜、松、杉、根、楠等樹,有三百棵左右,在這些樹木的中間,我又把好看的花卉和精美的石頭,縱橫交錯地布置其中。彎腰進入花樹叢中,濃蔭幽幽,草木繁密。腳印錯雜,難以找到出去的路。和風怡人,清氣自來。水邊的亭子和一些狹小的堂室,迂回曲折,給人一種深幽的感受。可是到此一游的人,往往把這里的深幽作為缺陷。
唉!龍興寺,是永州最好的寺廟。登上大雄寶殿可以看到天地的最南端,打開大門就可以俯視蕭江,像這樣的境界就屬于開闊。而那些認為這小小的東丘過于幽深的人,又想對它進行開辟和改造,想讓它變得開闊起來。這樣一來,我所說的游玩的兩種境界,大概就會缺失并喪失它應有的特色了吧?幽深安靜的東丘啊,人可以在這里的樹下休息;深幽的東丘啊,人可以在這里觀察萬物的精妙。東丘的底部,酷暑消失隱去;東丘的頂部,元氣會聚不散。深幽的東丘啊,有誰愿意跟我一起游覽?我沒有召公的仁德,很擔心這里的花木被人砍伐,所以寫下此文以祈求后來的君子保護它。
注釋
永州: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
龍興寺:在零陵城東南瀟水東岸,柳宗元初貶永州,曾寄住于寺內(nèi)西廂房。
東丘:龍興寺東邊的小山丘。
適:適意。
大率:大概,大略。
曠(kuàng)如:開闊的樣子。
奧(ào)如:深邃的樣子。
垤(dié):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此指小山丘。
灌(guàn)莽(mǎng):灌木與草。
迫(pò)遽(jù)回合:迂回曲折。
崇(chóng):高。
不可病其敞也:不會損害其開闊。
蓊(wěng)若林麓(lù):草木蓬勃興盛貌。
龕(kān):龕室,安放佛像的小閣。
陲(chuí):邊,際。
坳(ào)洼(wā):凹陷低洼處。
坻(chí):小洲。
無廢其故:不改變其原來的樣子。
楩(pián)楠(nán):木名。
本:棵。
俛(fǔ):同“俯”,彎腰。
綠縟(rù):綠茵。
薈(huì)蔚(wèi):繁密的樣子。
步武錯迕(wǔ):步伐錯雜。
爍(shuò):熱。
湘:此指瀟水。
披而攘(rǎng)之:離而散之。
窅(yǎo)窅:深遠的樣子。
溽(rù)暑:酷暑。
大(tài)和不遷:陰陽沖和的元氣不離散。
召公:姓姬,名爽,周武王的大臣,因封地在召,故稱召公或召伯。
翦(jiǎn):同“剪”,文章指的是砍伐。
“則吾所謂游有二者,無乃闕焉而喪其地之宜乎?”鑒賞
賞析
本文是一片游記。作者借記述龍興寺東南的小丘,闡發(fā)其自然美學觀。全文語言精煉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嚴謹,記事、抒情、議論自然結(jié)合,融為一體,含義深刻,富有啟發(fā)性。
文章第一段先就“游之適”發(fā)表議論,總領(lǐng)全文。作者認為,適宜于游歷的景致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曠如”即開闊遠大的境界,一種是“奧如”即深邃蔭蔽的境界。接著講“曠如”和“奧如”的具體內(nèi)容。 “凌阻峭”,“出幽郁”,寫的是景;“廖廓悠長”,寫的是情。 “抵”和“伏”兩個動詞,賦予“丘垤”和“灌莽”兩種自然的景觀以動態(tài)。然后寫人工改造應該遵循的原則:“因其曠,雖增以崇臺延閣,回環(huán)日星,臨瞰風雨,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奧,雖增以茂樹叢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這一段文字,運用整齊對稱的對偶句,表達相對的內(nèi)容,讀起來瑯瑯上口,細細品味,富有詩意。
文章第二段緊接上文,直接寫東丘的景色是“奧之宜者也”。具體寫作者自己如何因其“奧”對它進行改建。“其始龕之外棄地,余得而合焉,以屬于堂之北陲。”原先東丘是龍興寺外邊的一塊荒地,作者得到后,就將它同寺廟北堂的北階連在一起。即作者所說的“余得而合焉”,這是現(xiàn)在東丘的規(guī)模。“凡坳洼坻岸之狀,無廢其故”,意思是仍保持原來地形的特點,從而照應了第一段的“不可病其邃”。再后,細致敘述美化東丘的具體做法:“屏以密竹,聯(lián)以曲梁。桂檜松杉楩楠之植,幾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經(jīng)緯之。俛入綠縟,幽蔭薈蔚”,這幾句又照應了第一段“增以茂樹蒙石”。最后幾句寫作者在改建后的東丘游覽時的感受。作者觸景生情,內(nèi)心的幽怨惆悵同環(huán)境的清冷發(fā)生共鳴,發(fā)出“以邃為病”的感嘆。
文章第三段緊接第二段,發(fā)表議論、抒發(fā)感情。作者贊嘆永興寺之“曠”:“登高殿可以望南極,辟大門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曠也”;接著,內(nèi)容一轉(zhuǎn):“若是其曠也。而于是小丘,又將披而攘之”,作者對于小丘的珍愛之情,對其命運的擔心溢于言表。”丘之幽幽,可以處休。丘之窅窅,可以觀妙。溽暑遁去,茲丘之下。大和不遷,茲丘之巔。奧乎茲丘,孰從我游”,這組韻文,字里行間流露著柳宗元的寂寞孤獨的情緒。“余無召公之德,懼翦伐之及也,故書以祈后之君子”,運用了《詩經(jīng)·召南·甘棠》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芨”的詩句。作者引用這個典故,含義深刻。從字面上看,是要人們愛護小丘,不要損壞它。實際上是借此曲折地表述自己的心情:身為謬人,處境困難,前途渺茫,常存隱憂。文中的一個“懼”字,反應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最后幾句是文章的主旨。
文章由“游之適”之二境引出治理東丘,由東丘之景引出議論,結(jié)構(gòu)嚴謹;句法參差變化,有散句,有韻句,讀來抑揚有致,有音樂之美。
創(chuàng)作背景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革新失敗,柳宗元在這年陰歷九月被貶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貶到永州,為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既無官舍又無具體職務,實際是流放的囚徒,因此心情抑郁,只能放情山水,寫下與心境相適應的游記,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其具體的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
柳宗元簡介
唐代·柳宗元的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 柳宗元的詩(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