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草偃云低漸合圍”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草偃茫茫,云層很低,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對獵物已經形成合圍之勢。手中的弓不停的發射箭矢,跨下的馬奔跑如飛。獵手發出爽朗的笑聲在隨從的擁護下滿載獵物歸來。
再有本領的人不如擁有一副好的身手,人的一生要好好珍惜少年時光。不要等到年老時還在書帷下皓首窮經。
注釋
①草偃(yǎn):草被風吹倒。《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此處是指圍獵。”
②雕弓:刻花紋的弓。
③從騎:騎馬的隨從。
④身手:本領,杜甫《哀王孫》詩:“朔方健兒好身手。”
⑤白首:謂年老。下書帷(wéi):指教書。引申指閉門苦讀。《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
“浣溪沙·草偃云低漸合圍”鑒賞
賞析
這首詞不同與王國維另一首寫圍獵的詞《浣溪沙·六郡良家最少年》,那一首更多的是描寫了豪俠的個人英姿。這一首卻是由圍獵活談及個人的內心活動,更多的點出國家的危難,而自己卻是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
上片三句,寫出了一場圍獵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部過程。“合圍”,是這場射獵的開始。“草偃云低”本是寫圍場影物,放在“合圍”的前邊就有一種天羅地網的感覺,好像天地草木也在聽從人的指揮參與對鳥獸的包圍。“雕弓聲急馬如飛”是寫豪俠少年高超的騎射本領;“笑呼從騎載禽歸”是寫圍獵結束滿載獵物而歸時的得意心情。這首詞中豪俠少年的形象與作者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所寫的那個“閑拋金彈落飛鳶”的豪俠少年形象有一些不同。那一首中的少年形象僅僅是風流瀟灑、射藝出眾,而這首詞中“草偃云低”的描寫,使這個少年還帶有一種指揮者的威嚴之氣。史載赤璧之戰前曹操致書孫權曰:“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自古以來,圍場可以喻指戰場,打獵可以喻指用兵。王國維把自己想像成圍獵活動的主人公,在這場“戰事”中大振神威,說明他內心中同樣有一種對戎馬生涯的渴望。
下片三句“萬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須惜少年時。那能白首下書帷”的牢騷。人們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者認為亂世的文人,讀了一輩子書,既無權勢以驕人,又無縛雞之力以自衛。古代的衛、霍的功勛自不用提,游俠的氣概也也無從談起。假如說讀書是為了明理,則明理恰足以給自己帶來“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揚雄投閣,龔生竟夭,文人的悲劇古已有之。所以,習文不如習武,年輕人有一副好身手,縱不能替天行道,總不致像那些文人在亂世中連保全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如果結合作者的實際情況來看,則這理想近于虛幻。因為“體素羸弱”而稱“萬事不如身手好”,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悲哀;人近三十而言“一生須惜少年時”,有一種無可奈何的遺憾;身為文人卻說“那能白首下書帷”,有一種不甘心于現狀的苦悶。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1904年秋天,當時清廷已經走向末日。王國維雖然身為文人,但也為之憂心忡忡。不過王國維當時只是一個學校教員,只能借這首詞來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 ?
王國維簡介
清代·王國維的簡介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 王國維的詩(60篇)〕猜你喜歡
喜達行在所三首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異,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
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
尚想廣成子,遺跡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
王道已淪昧,戰國競貪兵。
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
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自古皆有死,徇義良獨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徙倚欄桿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沈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讀李翱文
予始讀翱《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讀《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韓為秦漢間好俠行義之一豪俊,亦善論人者也。最后讀《幽懷賦》,然后置書而嘆,嘆已復讀,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時,與翱上下其論也刪。
凡昔翱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嘆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云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眾囂囂而雜處兮,成嘆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必。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嘆老嗟卑之心為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又皆賤遠,與翱無異;其余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嘆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