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畫舫離筵樂未停”譯文及注釋
譯文
黃昏時節的風雨籠罩著全城,船舶上錢行的宴席還沒有結束。風雨聲中的闔閭城,這些樂曲讓人不忍傾聽。
只怪當時和朋友們走動得過于密切,才導致今日的離別如此痛苦。當宴會結束,我酒醉微醒時,回想平生所歷之事,不由得心生感慨啊!
注釋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此調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畫舫(fǎng):裝飾華美的游船。
離筵(yán):餞別的宴席。
瀟瀟:形容雨聲。
闔(hé)閭(lǘ)城:蘇州的別稱。亦作“闔廬城”。
形影密:謂關系親密,總不分離。形影,人的形體與影子。
日:《王國維遺書》作“朝”,《甲稿》及《王忠愨公遺書》皆作“日”。
別離輕:謂輕易別離。
“浣溪沙·畫舫離筵樂未停”鑒賞
賞析
詞上片是寫離開蘇州時餞別酒宴上的情景。“瀟瀟”兩句:典出白居易《寄殷協律》詩:“吳娘暮雨瀟瀟曲,自別江南更不聞。”白居易自注:“江南吳二娘曲云:‘暮雨瀟瀟郎不歸。’”白居易是感嘆自從離開江南后,再也聽不到吳娘婉轉纏綿的歌聲了。這首詞變用其意。作者跳躍過“酒趁哀弦,燈照離席”的等待,跳躍過“執手相看淚眼”的留戀,把滿腔悲苦都傾瀉在對造成離別痛苦之原因的追究和檢討上。
詞下片聯語寫羅、王交往關系,是這首小詞的高潮,也是詞中離別之悲的極致。昔人離別怨天怨命,怨雨怨風,而作者在這里卻別出心裁,把離別的痛苦歸罪于當初不該與對方建立了如此親密的友誼。“既有今日,何必當初”兩句乃是一種“反語”和“憤語”,是今日不得不輕易離別的悲痛竟導致了對當日相知相識之樂的否定。“憶平生”,其中自有深意,憶自己八年間,由于羅氏的賞識、扶持,才能在治學的道路上猛進。對羅氏的感激之情,只是含意未伸罷了。末句深化主題,由眼前別離之痛苦,升華至整個人生命運的慨嘆。
這首小詞完全是寫離別之意,從一個離別的事件引向了《人間詞》所追求的那種反映人生和反映哲理的層次。詞中寫夢醒之后的感覺,這往往有一種對人生的反省和了悟。
創作背景
1905年11月,羅振玉以父喪辭江蘇師范學堂監督事,王國維不久亦辭職歸里。1906年詞人即將離開蘇州,北上進京,友人為其設宴錢行,傷感的離筵上,詞人填了這首詞,當為送別羅振玉之作。 ?
王國維簡介
清代·王國維的簡介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 王國維的詩(60篇)〕猜你喜歡
水調歌頭·四明有狂客
昔擬栩仙人王云鶴贈予詩云:“寄與閑閑傲浪仙,枉隨詩酒墮凡緣。黃塵遮斷來時路,不到蓬山五百年。”其后玉龜山人云:“子前身赤城子也。”予因以詩寄之云:“玉龜山下古仙真,許我天臺一化身。擬折玉蓮聞白鶴,他年滄海看揚塵。”吾友趙禮部庭玉說,丹陽子謂予再世蘇子美也。赤城子則吾豈敢,若子美則庶幾焉。尚愧辭翰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四明有狂客,呼我謫仙人。俗緣千劫不盡,回首落紅塵。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倚長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語滄浪流水,曾識閑閑居士,好為濯冠巾。卻返天臺去,華發散麒麟。
賀新郎·夢冷黃金屋
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里,素弦塵撲。化作嬌鶯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棋局。消瘦影,嫌明燭。
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悰、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云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
偶檢叢紙中,得花瓣一包,紙背細書辛幼安“更能消幾番風雨”一闋,乃是京師憫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戲為也,泫然得句。
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
十年千里,風痕雨點斕斑里。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