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diào)歌頭·四明有狂客
昔擬栩仙人王云鶴贈予詩云:“寄與閑閑傲浪仙,枉隨詩酒墮凡緣。黃塵遮斷來時路,不到蓬山五百年?!逼浜笥颀斏饺嗽疲骸白忧吧沓喑亲右?。”予因以詩寄之云:“玉龜山下古仙真,許我天臺一化身。擬折玉蓮聞白鶴,他年滄??磽P塵。”吾友趙禮部庭玉說,丹陽子謂予再世蘇子美也。赤城子則吾豈敢,若子美則庶幾焉。尚愧辭翰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四明有狂客,呼我謫仙人。俗緣千劫不盡,回首落紅塵。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倚長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語滄浪流水,曾識閑閑居士,好為濯冠巾。卻返天臺去,華發(fā)散麒麟。
“水調(diào)歌頭·四明有狂客”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過去王云鶴曾贈詩給我,意思是:告訴你這個高傲散漫的仙人閑閑居士,你因為既喜飲酒又愛吟詩而墮入了塵世。漫天黃塵遮蔽了來時的道路,你不到蓬萊仙山已五百年了。斯有個隱士玉山人對我說,你的前身是神仙赤城子。于是我寫了一首七絕回答他們,詩的意思是:玉龜山下的真仙人,說我是天臺山上神仙的化身。準(zhǔn)備騎著白鶴去折仙境的玉蓮花,待到將來再看滄海變桑田時揚起的塵埃。我的朋友禮部官員趙庭玉告訴我說,丹陽子說我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舜欽的后身。說我是神仙赤城子,那真擔(dān)當(dāng)不起,說是蘇舜欽再世還差不多,慚愧的是我的文章比他還差一點。因此,我寫了下面這首《水調(diào)歌頭》以寄意。
像當(dāng)年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一樣,友人也稱我為“謫仙人”。我歷盡千劫依然塵緣未了,就落到了紅塵中。我原本想騎著大鯨返回仙界,又擔(dān)心神仙官府中的規(guī)矩會約束我,嫌我太過于率真。在夢中我?guī)锥群腿合蓵痴劊孕﹃剃獭?/p>
倚長松,聊拂石,坐看云起云落,樂哉悠哉。不時以紫毫之筆,蘸天上的黑霓作墨,醉酒當(dāng)書,狂放恣意。告訴那滄浪之水,可識得我閑閑居士,我要用你去洗凈那塵世間的骯臟,把清白還給人間,然后我再返回天臺,在那里披著頭發(fā)騎著麒麟遨游于仙界。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diào)歌”“花犯念奴”“花犯”。
擬栩仙人:王云鶴(中立)的別號。
丹陽子:馬鈺(從義)的別號。蘇子美:北宋文學(xué)家蘇舜欽(字子美)。
千劫:千世。劫為佛教用語,世界經(jīng)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稱一劫。
紫毫:筆的一種,用紫黑色的獸毛制成。
閑閑居士:作者自號。
天臺:山名,在今浙江天臺州境內(nèi),是仙霞嶺的余脈。
麒麟:傳說中的神獸。
“水調(diào)歌頭·四明有狂客”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充溢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游仙詞。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壇佳話引發(fā)開來?!八拿骺窨汀奔刺拼抛淤R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號四明狂客?!爸喯扇恕敝柑评畎祝瑐髡f賀知章初見李白文章,驚為天人所作,故稱之為“謫仙人”。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來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謫仙人”來自比,語句雙帶,一舉兩得?!八拙壡Ы俨槐M,回首落紅塵”意為因“俗緣未盡”,所以仙人謫落凡世,與首句相聯(lián)?!拔矣T鯨歸去”三句,典故頗多?!膀T鯨人”仍指李白,傳說李白死后騎鯨歸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稱“海上騎鯨客”。“神仙官府”緣自唐顧況集《王源訣》:“下界功滿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币馑际巧裣梢膊蛔栽?,照樣要受管束,“嫌我醉時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謫去仙籍,反倒自在。“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是以“謫仙”身份,對還是仙人的人們談大徹大悟的感慨。上片圍繞“謫仙”層層展開,從古到仙,渾然一體。
下片承上片,進一步發(fā)揮詞人的豐富想象,“倚長松,聊拂石,坐看云”區(qū)區(qū)九字,一幅地仙游樂圖躍然約上,悠然自得,瀟散閑逸之態(tài)表現(xiàn)淋漓盡致。然“忽然”二字,急轉(zhuǎn)筆鋒,由靜至動,以紫毫之筆,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當(dāng)書,這時的詞人的興致更加高昂?!凹恼Z”三句,化用古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閑閑居士”乃詞人自號,意思是用滄浪之水洗凈塵世間的骯臟與不平,還一個清白人間,抒了作者的高遠(yuǎn)理想?!皡s反天臺去”意“返回天臺作地仙”,“華發(fā)散麒麟”緣自韓愈《雜詩》“被發(fā)騎麒麟”,這更進一步道出了詞人意欲遠(yuǎn)離塵囂的欲世,追求清明境界的愿望。
創(chuàng)作背景
詞人處世頗有太白遺風(fēng),所以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相譽并有詩文相贈,于是,詞人便也作了這首游仙詞予以回應(yīng)。 ?
趙秉文簡介
金朝·趙秉文的簡介

趙秉文(1159~1232)金代學(xué)者、書法家。字周臣,號閑閑居士,晚年稱閑閑老人。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進士,調(diào)安塞主簿。歷平定州刺史,為政寬簡。累拜禮部尚書。哀宗即位,改翰林學(xué)士,同修國史。歷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嘗一日廢書。能詩文,詩歌多寫自然景物,又工草書,所著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 趙秉文的詩(4篇)〕猜你喜歡
水調(diào)歌頭·四明有狂客
昔擬栩仙人王云鶴贈予詩云:“寄與閑閑傲浪仙,枉隨詩酒墮凡緣。黃塵遮斷來時路,不到蓬山五百年?!逼浜笥颀斏饺嗽疲骸白忧吧沓喑亲右?。”予因以詩寄之云:“玉龜山下古仙真,許我天臺一化身。擬折玉蓮聞白鶴,他年滄??磽P塵。”吾友趙禮部庭玉說,丹陽子謂予再世蘇子美也。赤城子則吾豈敢,若子美則庶幾焉。尚愧辭翰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四明有狂客,呼我謫仙人。俗緣千劫不盡,回首落紅塵。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倚長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語滄浪流水,曾識閑閑居士,好為濯冠巾。卻返天臺去,華發(fā)散麒麟。
桃源憶故人·中原當(dāng)日三川震
中原當(dāng)日三川震,關(guān)輔回頭煨燼。淚盡兩河征鎮(zhèn),日望中興運。
秋風(fēng)霜滿青青鬢,老卻新豐英俊。云外華山千仞,依舊無人問。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jì)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nèi)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xiāng)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zhǔn)?。故汴水之?zhàn)數(shù)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fù)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lǐng)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shù)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yù)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shù)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shù)窮亡解沮,發(fā)病而死。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jù)有當(dāng)州,孤復(fù)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dāng)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墩撜Z》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惫旅孔x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dāng)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dāng)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惫麓搜越愿呜病K郧谇趹⑿母拐?,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zhí)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fù)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芍^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zé)也。
讀李翱文
予始讀翱《復(fù)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dāng)讀《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韓為秦漢間好俠行義之一豪俊,亦善論人者也。最后讀《幽懷賦》,然后置書而嘆,嘆已復(fù)讀,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時,與翱上下其論也刪。
凡昔翱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嘆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fù)云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眾囂囂而雜處兮,成嘆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必。嗚呼!使當(dāng)時君子皆易其嘆老嗟卑之心為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又皆賤遠(yuǎn),與翱無異;其余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嘆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