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夜月光灑滿整片大地,我舉起酒杯,對問無際的桂樹下的月影:其中是什么東西呢?一葉小船獨行在萬頃波濤中,四周全是山峰環繞。我拿起船槳擊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仿佛要從天而降,揮舞著萬里的冰雪。京城塵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
回首赤壁石旁邊,騎鯨的人已經遠去,不知過了多少載春秋。長空浩蕩,千古之夢,也只得灰飛煙滅。我愿隨著東坡,乘著風歸去,披頭散發。三山在何處?玉簫的樂聲吹斷了月亮皎潔的光芒。
注釋
大江東去:詞牌名,即“念奴嬌”。該詞牌雙調一百字,前后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不甚拘平仄。上下闋后七句字數平仄相同。
蒼蒼:無邊無際、空闊遼遠的樣子。
扁(piān)舟:小船。
粘天:貼近天,仿佛與天相連。
枻(yì):船舷。
磯(jī):石頭。
騎鯨人:本指唐代李白,這里借指蘇軾。
澹澹(dàn dàn):水波蕩漾的樣子。
今古:一作“千古”。
麒麟發:散亂的頭發。
“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鑒賞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于金朝衰敗的時候。作者趙秉文非常仰慕蘇軾,深受蘇軾詞作的影響。這首詞是趙秉文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和韻之作。詞作者因對蘇軾被謫黃州際遇的深切同情與不平,且自己憂國憂民,但又無力挽救國之危亡,產生消極出世的的思想,寫下了這篇借古諷今的詞作。 ?
賞析
詞的上片以問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襯托“桂影”,又以“蒼蒼”形容秋光,一片高潔蒼涼之氣,橫空而降。古詩詞以“問月”起筆,以蘇軾為例,就有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的千古絕唱。該詞問月,雖化用蘇詞,卻亦有新意。他的問月,點明了作詞的時間:深秋的月明之夜,(當年蘇軾游赤壁也恰是秋涼之夜)。他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其實答案已經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問月,不是在于探求,而是在于借問月點明作詞的時間:秋季的月明之夜。這也正是東坡游覽赤壁的時間。隨后,作者筆鋒一轉,由月及人,此情此景,與當年一葉扁舟夜游赤壁的蘇東坡極度相似。
“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皆是對蘇軾《赤壁賦》語意的隱括,雖只寥寥數語,但當年蘇軾夜游赤壁的情景卻盡觀讀者眼前,真是于平淡處見功力。“京塵千丈,可形容此人杰?”雖是問句,卻表達了詞作者的深切感慨。這兩句從技法上來看,不僅由寫景轉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見容“引發到”騎鯨人去“,由對蘇軾一生坎坷際遇的深切同情及憤慨,轉入自抒悲感。”幾度山花發“寫蘇軾逝后光陰的流逝,讀來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天“化用杜牧《登樂游原》”長空澹澹孤鳥設,萬聲銷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傷今,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我欲從公“三句則語意更加決絕,欲與蘇軾仙去,消極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無疑。但畢竟仙山難尋,只有徘徊月下,把滿腔心事寄于玉簫罷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結尾。感懷、悲戚、無奈之意縈繞不絕。
該詞雖是和韻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傷今,與蘇軾《念奴嬌》之壯美相比,卻也是別一番氛圍和意境。
趙秉文簡介
金朝·趙秉文的簡介

趙秉文(1159~1232)金代學者、書法家。字周臣,號閑閑居士,晚年稱閑閑老人。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進士,調安塞主簿。歷平定州刺史,為政寬簡。累拜禮部尚書。哀宗即位,改翰林學士,同修國史。歷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嘗一日廢書。能詩文,詩歌多寫自然景物,又工草書,所著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 趙秉文的詩(4篇)〕猜你喜歡
沁園春·十萬瓊枝
題徐渭文《鐘山梅花圖》,同云臣、南耕、京少賦。
十萬瓊枝,矯若銀虬,翩如玉鯨。正困不勝煙,香浮南內;嬌偏怯雨,影落西清。夾岸亭臺,接天歌管,十四樓中樂太平。誰爭賞?有珠珰貴戚,玉佩公卿。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頭月自明。嘆一夜啼烏,落花有恨;五陵石馬,流水無聲。尋去疑無,看來似夢,一幅生綃淚寫成。攜此卷,伴水天閑話,江海余生。
憫黎詠
葉落當歸根,云沉久必起。
黎人多良田,征歛苦倍蓰。
誅求盡余粒,尚豢犢與豕。
昨當租吏來,宰割充盤幾。
吏怒反索金,黎民那有此。
泣向邏者借,刻箭以為誓。
貸一每輸百,朘削痛入髓。
生當剝肌肉,死則長已矣。
薄訴吏轉嗔,鎖縛不復視。
黎兒憤勇決,挺身負戈矢。
槍急千人奔,犯順非得已。
赫赫王章存,令人棄如紙。
朔風戒良節,赫赫張皇師。
軍門號令嚴,震肅將天威。
壯士快鞍馬,鋒鏃如星飛。
一舉破賊壘,刀斧紛紜揮。
剖尸越邱阜,踏血腥川坻。
白日暗西嶺,瘴氣昏余暉。
翅鼠墮我前,饑鳥逐人歸。
征夫懷慘憂,涕泗沾我衣。
黎人本同性,云何發禍機?
神武貴勿殺,不在斬獲為。
息火當息薪,弭兵當弭饑。
誰生此厲階,哲士知其非。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