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誰伴閑人閑處閑”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這荒野僻靜之地陪伴我這無所事事的閑人的是誰呢?是那疏影橫斜的梅花以及梅花枝頭團團的明月呀!我也似陶淵明般喜愛我的茅廬,李白啊,不必再為蜀道艱難、人世險惡而嘆息。
山林寂靜,溝壑幽深,水淡云遠。隱居多年,再也沒有回京城做官的夢想。五更時分門外風疾霜寒,但那高高的青松從不畏懼這嚴寒,始終挺拔地立于這天地間。
注釋
陶潛:陶淵明。
林壑:指樹林和山谷。
“鷓鴣天·誰伴閑人閑處閑”鑒賞
賞析
本篇作者段成己初仕于金,入元后遁跡龍門山中,不事新朝,其節為士林推重。此詞歌詠遺民的隱居生活,表現了詞人傲世獨立的精神氣質。
“誰伴閑人閑處閑”,發端先設一問,三“閑”字疊用,既寫出詞人身閑、地閑、心閑的隱居生活,又造成懸念,引出下文,一箭雙雕,起得工穩而有深意。身在江湖,故稱閑人。居于荒隅,故曰閑處。守節自持,不問新朝政治,故云心閑。三“閑”字包括以上諸多內容,可見匠心。“梅花枝上月團團”,回答首句所問:是那疏影橫斜的梅花以及梅花枝頭團團的明月伴著詞人。這月和梅是詞人生活的伴侶,無論是仕于國破之前,還是隱于亡國之后,它們始終跟隨著詞人。當詞人于晚年回首往事,感嘆故都繁華消歇時,作詞亦稱“唯有當時好月,照人依舊梅梢”(《木蘭花慢·元宵感舊》),認為只有月和梅才是自己患難與共的知音。“陶潛自愛吾廬好,李白休歌蜀道難”,奉昔代之“閑人”陶潛為楷模,引為同調。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這都為詞人所仰慕。他要走陶潛的路,同時深情地呼喚:李白啊,不必為蜀道艱難,人世險惡而太息,歸來吧,山中可以久居。自己在故國傾覆后的政治態度和生活態度,巧借兩位古人,明確表現出來。
“林壑靜,水云寬”,承上片歌詠“閑處”之山林。山林寂靜,溝壑幽深,水淡云遠,在此可以登高舒嘯,臨流賦詩、寄傲山水、委心白云,忘卻一切政治煩惱,故繼曰“十年無夢到長安”。詞人別首《臨江仙亦有》亦有“十載龍門山下路,夢魂不到京華”之句,意思相同。世亂國亡,報效無路,不隱何以面對故國父老?古代文人最重氣節,欲不依附新朝,除去嘯傲江湖,別無良方。“無夢到長安”看似超脫,骨子是城卻極為沉痛。盡管詞人隱居龍門已經十載,但他仍然感受到元蒙新朝政治風雨的威脅,“五更門外霜風惡”正是這種心情的曲折反映。他自勉要在這艱難時世中生活下去,“千尺青松傲歲寒”是他生活的宣言。在別首《滿江紅》詞中,他也宣稱“歲寒還與松同潔”。可見最后兩句并非為寫景而寫景,物中有人,“青松”蓋以自譬,推出的是歲寒然后知松柏后調的主題。
為了突出主題,本詞在構造意境時,選取了兩類意象。一類是自然意象,其中有迎風斗雪的寒梅、傲霜獨立的青松、清冷幽潔的明月、寧靜幽深的山林丘壑、清新淡遠的流水閑云。另一類是人事意象,有吾愛吾廬的隱士陶潛,有憤世嫉俗的詩人李白。這兩類意象的和諧結合,造成了本詞的獨特意境,即在寧靜沖淡而又暗藏險惡的景象中,蘊含著詞人遺世獨立,挺拔傲世的精神。
段成己簡介
金朝·段成己的簡介

段克己弟。兩人同為(1230)。克己中舉,無意仕途,終日縱酒自娛。成己及第,授宜陽主簿。金亡,成己與兄避居龍門山(今山西河津黃河邊)。克己歿后,自龍門山徙居晉寧北郭,閉門讀書,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詔征為平陽府儒學提舉,堅拒不赴。至元十六年卒,年八十一。
...〔? 段成己的詩(212篇)〕猜你喜歡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讀李翱文
予始讀翱《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讀《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韓為秦漢間好俠行義之一豪俊,亦善論人者也。最后讀《幽懷賦》,然后置書而嘆,嘆已復讀,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時,與翱上下其論也刪。
凡昔翱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嘆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云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眾囂囂而雜處兮,成嘆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必。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嘆老嗟卑之心為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又皆賤遠,與翱無異;其余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嘆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