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譯文及注釋
譯文
想當年金人南犯,北宋滅亡,三川之地受到金人的踐踏,關中一帶都被焚燒殆盡。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日日期望宋朝能收復失地,振興國家。多年過去,有志之士只能在蕭瑟的秋風中漸漸衰老,兩鬢漸白??蓢@淪于敵手的千仞華山,依然難以回歸。
注釋
《桃源憶故人》:又名《虞美人》、《胡搗練》。
煨燼:即灰燼。燃燒后的殘余。
新豐英?。夯猛蹙S《觀獵》詩“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詩意。
“桃源憶故人·中原當日三川震”鑒賞
賞析
詞人看到《華山圖》中的華山巍峨屹立,瑰奇險峻,雄峙于北方大地,不禁浮想聯翩,熱血沸騰。宋室喪國之恥,山河破碎之悲,頓時涌上心頭,題寫了本篇。上片簡練概括地寫出了北宋所遭受的喪權辱國的大事。下片抒發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上片簡練概括地寫出了北宋所遭受的喪權辱國的大事?!爸性倍洌瑢?141年(紹興十一年)12月,宋高宗趙構聽信秦檜讒言,同意求和,與金商定割讓京西唐、鄧二州及陜西南、秦二州之半給金,雙方以大散關為界。陜西大部淪于敵手,僅余四州,華山亦蒙胡塵。這是使三川(今河南省黃河以南、靈寶以東伊、洛流域及北汝河上游地區一帶)震動的奇恥大辱。結果自古以來作為三秦地區天然屏障的雄關險嶺就失去作用,無異于化為灰燼,“關輔”一句即是指此?!皽I盡兩河”二句,指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人攻陷南宋兩河地區(河北、河東)一事,曾為保衛這一帶浴血奮戰的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這又是一件令人悲憤不已的奇恥大辱。把恢復、中興當作自己畢生事業的詞人當然更是痛徹心肺。
下片抒發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投降派當權,殘酷迫害和打擊主戰派,詞人也屢遭排擠,閑置在家,歲月蹉跎,青絲成霜。昔日的英雄,壯志消磨,而收復大業,仍然無人過問,淪于敵手的千仞華山,依然難以回歸。詞人看到華山圖,怎能不滿腔激憤呢?
全篇抒發了詞人對宋室淪亡的悲嘆和對收復失地的企盼,同時也表達了對統治者麻木不仁的氣憤和英雄失路的苦悶。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洋溢著獻身的報國激情,是豪放詞中的一支奇葩。
陸游簡介
宋代·陸游的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 陸游的詩(44篇)〕猜你喜歡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墩撜Z》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讀李翱文
予始讀翱《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讀《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韓為秦漢間好俠行義之一豪俊,亦善論人者也。最后讀《幽懷賦》,然后置書而嘆,嘆已復讀,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時,與翱上下其論也刪。
凡昔翱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嘆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云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眾囂囂而雜處兮,成嘆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庇止稚駡蛞砸宦萌√煜?,后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必。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嘆老嗟卑之心為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又皆賤遠,與翱無異;其余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嘆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