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簡介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北宋之矩矱”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在明末他作為東林黨首領,已頗具影響。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后降清,仍為禮部侍郎。
〔? 錢謙益的詩文(3篇)錢謙益的名句(0條)〕評價
錢謙益是個思想和性格都比較復雜的人。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縱誕的習氣,但又時時表現出維護傳統道德的嚴肅面貌;他本以“清流”自居,卻而為熱衷于功名而屢次陷入政治漩渦,留下諂事閹黨、降清失節的污名;他其實對忠君觀念并不執著(《陸宣公墓道行》詩有云:“人生忠佞看到頭,至竟延齡在何許?”),卻又在降清后從事反清活動,力圖在傳統道德觀上重建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進退維谷、反復無常的尷尬狀態,不僅給自己造成心理的苦澀,而且既為明朝遺民所斥責,又為清朝皇帝所憎厭。在他身上,反映了明清之際一些文士人生態度的矛盾。
乾隆帝將錢謙益列為《明史·貳臣傳》之首,并挖苦他“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末路逃禪去,原是孟八郎。”說的雖然有點過,但也可見進退失據的錢謙益不僅為前朝人引以為恥,而且所投靠的清朝人對其氣節,人格也有所不滿。
介紹
錢謙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江蘇常熟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詩人。明末文壇領袖,與吳偉業、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顧炎武、鄭成功都曾是他的學生。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授編修,參加過東林黨的活動。崇禎元年(1628年)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后被革職。南明弘光朝,為禮部尚書。仕清以后為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充《明史》館副總裁。錢謙益學問淵博、泛覽史學、佛學,是為東林巨擘,一反明朝公安派與竟陵派文風,倡言“情真”、“情至”。崇禎元年(1628年),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遭溫體仁、周延儒排擠,被革職。崇禎十四年(1641年)59歲,迎娶23歲的名妓柳如是(1618年-1664年),致非議四起,婚禮中的船被扔進了許多瓦石。后任南明朱由崧弘光朝廷禮部尚書,當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后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拉住。
最后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多鐸迎降,史敦《慟余雜記》記:“豫王(多鐸)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剛髡(剃去頭發)辮而入矣。”時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仕清后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任《明史》館副總裁。被人嘲笑為“兩朝領袖”,順治三年(1646年),托病回鄉。順治四年(1647年),因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順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處奔走,救出了錢謙益。錢對此感慨萬千:“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康熙三年(1664年),錢謙益病故,享年八十二歲。34天后,柳如是自縊身亡。家有絳云樓,以藏書豐富著稱,后毀于大火,所遺書籍,盡數贈給族曾孫錢曾,錢曾死后,其書盡歸泰興季振宜。錢謙益學問淵博,泛覽子、史、文籍與佛藏。論文論詩,反對明代復古派的模擬、竟陵派的狹窄,不滿公安派的膚淺。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對模擬,一面倡學問以反對空疏。他的文章,常把鋪陳學問與抒發思想性情糅合起來,縱橫曲折,奔放恣肆,合“學人之文”與“文人之文”為一體,規模宏大,振作了明末清初的文風。錢謙益的詩初學盛唐,后廣泛學習唐宋各名家,轉益多師,不拘一格。他才學兼資,藻思洋溢。明亡以后的詩篇,寄寓滄桑身世之感,哀感頑艷與激楚蒼涼合而為一,尤有特色。與吳偉業、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苦海集》等,又有《列朝詩集》、《杜詩箋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