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簡介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 黃景仁的詩文(15篇)黃景仁的名句(0條)〕人物生平
少年孤苦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四日,黃景仁出生于高淳學署。朝隆十八年(1753年),喪父,家中叔輩很少,只好由祖母呂孺人監讀黃景仁。
乾隆二十年(1755年),隨祖父黃大樂從高淳回到祖籍常州,居住在白云溪上游。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應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祖父黃大樂去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祖母呂孺人去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開始寫詩。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哥哥黃庚齡去世。同年參加童子試,名列第一,頗受常州府知府潘恂、武進縣知縣王祖肅的欣賞。
游學江浙
乾隆三十年(1765年),補博士弟子員,在宜興、氿里讀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洪亮吉結交,從此專心于詩,因為母親年老,從此客游四方謀生以奉養家人。冬,游揚州。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娶妻趙氏,時邵齊燾在常州龍城書院講學,可惜黃景仁沒有師傅,便邀請他來受學,黃景仁為其知遇之恩所感動,便前去受教,不久離去。春,游銅官山。秋,前往杭州,準備參加江寧鄉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夏,游徽州。秋,參加江寧鄉試。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游杭州、徽州。夏,游揚州。秋,回常州。冬,拜訪湖南按察使王太岳,成為王太岳的幕賓。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春,登衡山。夏,回常州。秋,參加江寧鄉試,同年邵齊燾去世,黃景仁認為知己已死,世間已無可留戀,便開始浪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到秀水,游覽安徽,成為太平知府沈業富的幕賓。秋,參加省試。長子黃乙生出生。冬,到太平,拜訪安徽學政朱筠,在朱筠的幕中校勘文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為朱筠的幕賓,從師朱筠。三月,與會太白樓,黃景仁年紀最小,穿著白色的袷衣站在太陽的影下,不一會便寫下幾百字,其他客人都為之驚嘆,紛紛放下筆,黃景仁因此名聲大噪,士子都爭相模仿他的詩。黃景仁又游黃山、白岳、九華。秋,游安慶、六安。冬,游潁州、鳳陽。十二月,回常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跟隨朱筠到廬州、泗州。夏,游徽州,到杭州。秋,游徽州。冬,回常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春,游揚州。夏,回常州。秋,參加江寧鄉試。冬,游虞山,祭拜邵齊燾之墓,又到江寧。
乾隆四十年(1775年),從江寧前往太平。夏,在壽州正陽書院講學。冬,因為覺得自己的詩沒有幽、并之地的豪士的風范,于是決定北上,十二月抵達北京,同年著成《兩當軒集》。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被賜予二匹緞,任武英殿書簽官,任主薄。
窮困潦倒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接母親和家人到北京居住。秋,參加順天鄉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受業于鴻臚寺少卿王昶門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秋,參加順天鄉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秋,再次參加順天鄉試。同年將家人送還常州。游山東。冬,到北京。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秋,游西安,拜訪陜西巡撫畢沅,畢沅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款待他,并援助他為縣丞。冬,回北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到吏部等待任官。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為債主所逼,帶病離開北京,跋涉太行山,到達解州時病發。四月二十五日,在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府邸中去世,友人洪亮吉為其服喪。
介紹
黃景仁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后裔。祖黃大樂,為高淳校官。父黃之掞,為縣學生。黃景仁4歲喪父,十二歲祖父去世,十六歲時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黃景仁依賴母親屠氏養成,八歲能制舉文,16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進縣知縣王君祖肅,尤奇賞之”。17歲補博士弟子員,于宜興氿里讀書,與汪中友好,但從此屢應鄉試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于江陰遇同邑洪亮吉,各為詩歌,人們評價說,黃詩似李白,洪詩學杜甫,因此時稱“洪黃”。次年,黃景仁娶趙夫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景仁20歲時即開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磯的太白樓宴會上即席所賦《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傳誦一時。他在二十四歲生日時寫的自壽詞《沁園春》非常傷感:
蒼蒼者天,生我何為?令人慨慷。嘆其年難及,丁時已過;一寒至此,辛味都嘗。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齏苦筍腸。臨風嘆,只六旬老母,苦節難償。男兒墮地堪傷,怪二十、何來鏡里霜。況笑人寂寂,鄧曾拜袞;所居赫赫,周已稱郎。壽豈人爭,才非爾福,天意兼之忌酒狂。當杯想,想五湖三畝,是我行藏。
乾隆四十年(1775),27歲時赴北京,次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授武英殿書簽官。乾隆四十三(1778),受業于鴻臚寺少卿王昶門下。家境日貧,在北京從伶人乞食,粉墨登場,入陜西巡撫畢沅幕府,畢沅替他捐補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黃景仁35歲,為債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運城,病逝于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喪以歸。
現代作家郁達夫的小說《采石磯》系以黃景仁為故事主角,兩人經歷頗為相似。
水調歌頭·仇二以湖湘道遠且憐余病勸勿往詞以謝之
一事與君說,君莫苦羈留。百年過隙駒耳,行矣復何求?且耐殘羹冷炙,還受曉風殘月,博得十年游。若待嫁娶畢,白發人在不?
離擊筑,驩彈鋏,粲登樓。仆雖不及若輩,頗抱古今愁。此去月明千里,且把離騷一卷,讀下洞庭舟。大笑揖君去,帆勢破清秋。
買陂塘·歸鴉
倚柴門、晚天無際,昏鴉歸影如織。分明小幅倪迂畫,點上米家顛墨。看不得。帶一片斜陽,萬古傷心色。暮寒蕭淅。似捲得風來,還兼雨過,催送小樓黑。
曾相識。誰傍朱門貴宅。上林誰更棲息。郎君柘彈休拋灑,我是歸飛倦翮。飛暫歇。卻好趁江船,小坐秋帆側。啼還啞啞。笑畫角聲中,暝煙堆里,多少未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