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圖安
黃圖安(?~1659) ,字四維,奉天人。明末清初官員。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堂邑縣(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明崇禎十年(1637)中進士,授推官,歷保定府推官、廬江知縣,遷吏部主事、吏部員外郎。其后,改任易州道。清軍入關,他率部歸降,仍任原職。以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升任甘肅巡撫,旋改調寧夏巡撫。后清廷以故意規避罪將其革職。順治九年(1652)因范文程力請,以僉都御史再任寧夏巡撫。順治十四年(1657)考滿,加副都御史銜。后,他以“舉薦非人罪”被降5級,不久卒。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寧夏巡撫黃圖安疏浚唐徠渠和漢延渠。
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小說《儒林外史》。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吳偉業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陳恭尹
陳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漢族,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龍山鄉人。著名抗清志士陳邦彥之子。清初詩人,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又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有《獨漉堂全集》,詩文各15卷,詞1卷。
周濟
周濟(1781年-1839年)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江蘇荊溪(今江蘇宜興)人,清朝詞人及詞論家。一八〇五年(清嘉慶十年)進士。官淮安府學教授。著有《味雋齋詞》和《止庵詞》各一卷,《詞辨》十卷,《介存齋論詞雜著》一卷,輯有《宋四家詞選》。另有論詞調之作,以婉、澀、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傳。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籍貫安徽歙縣。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釋還。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駢體,與孔廣森并肩,學術長于輿地。洪亮吉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
周容
周容(1619—1692),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號躄堂;明末清初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周容是明代諸生,負才名,有俠氣;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為海盜所掠,他便以身為質,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時人多有贊譽。明亡后,周容出家為僧,但后來又因母親尚在需盡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開設詞科,召周容入京,他堅辭不就。周容于詩文書畫用工皆勤,時人謂之“畫勝于文,詩勝于畫,書勝于詩”。著有《春涵堂集》。其《渡者之言》被編入湖北教育出版社語文七年級下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