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 曾國藩的詩文(2篇)曾國藩的名句(0條)〕修身十三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復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欲、節勞、節飲食。)
九、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
十、日知所亡(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飯后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軼事典故
身體小談
曾國藩出生時,祖父曾經夢到有一只巨蟒纏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認為曾國藩是巨蟒轉世,曾國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樹竟然重新煥發出了生命,讓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轉世這一夢語。而湊巧的是曾國藩患有類似“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有一說“火蟒蘚”),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所以曾國藩也相信了巨蟒轉世這一夢語。曾國藩還有一個奇怪的愛好——愛吃雞,卻最又怕雞毛。當時緊急公文,在信封口處往往要粘上雞毛,俗稱雞毛信、雞毛令箭。每當曾國藩看到這種信,總是毛骨悚然,如見蛇蝎,必須要別人幫他取掉雞毛,他才敢拆讀。古時候曾有這樣的說法:“焚燒雞毛,毒蛇聞氣就死了,龍蛇之類,也畏懼這種氣味。”曾國藩對雞毛害怕到這種程度,難免也被人理解為蟒蛇轉世。在岳麓書院學習時因為怕別人看到身上的鱗片,所以夏天燥熱時還穿戴整齊地讀書,讓先生大加贊賞。
愛好:抽紙煙、下圍棋
審案局里的“曾剃頭”
曾國藩,人們都叫他“曾剃頭”,但這不是因為他殺太平軍而獲得的外號,而是因為他在長沙開審案局,殺了太多的所謂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號。殺錯的人有沒有呢?有。當時長沙的知府叫蒼景恬,他寫了一份回憶錄,里面就記載曾國藩的審案局,就因一個案子,就錯殺了至少4個人。那是一個冤案,但是曾國藩把好人殺了,把壞人放了。
審雞蛋案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回到了家里。剛放下書包,其父就焦急地說:“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么只有四個?”于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說:“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哪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 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到:“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 說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家里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里夾有雞蛋黃粉。曾國藩的父親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將來能當官審案子。
“千年死一個”
富厚堂,是曾國藩的故居。大門口懸掛著“毅勇侯第”四個金色大字。“侯府”建于清同治年間,是曾國藩委托其弟在家營造的。據說建房的時候,曾國藩兄弟對匠工師傅款待很好,而對一般徒弟則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時候要誦“上梁文”,砌工老師傅盡贊美語,操著荷葉土音為之頌曰:“兩江總督太細喱,要到京里做皇帝。”
讀書當如曾國藩
“買書不可不多”,是曾國藩的觀點。道光十六年,自京師“貸百金,南歸過金陵,盡以購書”。歸家后,“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幾一年”。
“看書不可不知所擇”,是他的另一觀點。他最終所擇者,于四書五經之外,就是《史記》《漢書》《莊子》及韓愈等人的文章。
毛澤東“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毛澤東年輕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之珍藏”。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后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國學的入門書。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札”,“曾文正家書及書札......,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注釋》時說: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埔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曾國藩被后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復興儒學的圣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咸同中興第一名臣。
曾國藩誡子書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則身強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既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饑已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并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