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
(?—497)南朝齊瑯邪臨沂人,字休默,一字士彥。起家宋臨賀王國常侍。歷諸王屬官。后為蕭頤(齊武帝)記室,掌軍旅書翰,參議機密。入齊,為太子中庶子。齊武帝即位,官至吏部尚書,位任親重。武帝死,蕭鸞(齊明帝)謀廢立,晏有佐命功,轉尚書令。明帝立,進號驃騎大將軍,領太子少傅,封曲江縣公。事多專決,內外要職,每與上爭用人。言論常非武帝故事,遭帝疑忌,被殺。
虞羲
虞羲,南朝齊梁間詩人。生卒年不詳。字子陽(李善《文選注》引《虞羲集序》),一說字士光(《南史·江淹任昉傳》)。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虞羲的詩以《文選》所錄《詠霍將軍北伐》最為有名。這首詩寫沙場烽火,如“長城地勢險,萬里與云平”、“飛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書時斷絕,刁斗晝夜驚”,頗有氣勢。
范曄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其中《楊震暮夜卻金》已編入小學教材,《強項令》選入中學教材。
蕭洽
(471—525)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宏稱。蕭惠基子。博學善屬文。齊世,為國子生,舉明經。起家著作佐郎。入梁,位南徐州中從事。清身率職,饋遺無所受。遷臨海太守,為政清平,不尚威猛。官至司徒左長史。
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與溫子升、邢邵并稱“北地三才子”。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魏收與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書成之后,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官至尚書右仆射,天保八年(557年)遷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司空、尚書左仆射,謚文貞。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卞彬
(?—約500)南朝齊濟陰冤句人,字士蔚。仕宋為奉朝請、員外郎。入齊,歷官右軍參軍、南康郡丞、平越長史、綏建太守。才操不群,文多指刺。好飲酒,嘗以蚤虱、蝸蟲、蝦蟆等為題作賦,又作《禽獸決錄》,指刺權貴,文章傳于閭巷。自稱“卞田居”,婦為“傅蠶室”。
陳暄
南朝陳義興國山人。陳昕少弟。學無師受,文才俊逸。嗜酒。陳后主在東宮,引為學士,及即位,遷通直散騎常侍。常入禁中陪侍游宴,謂為狎客。以俳優自居,后主甚親昵而輕侮之。嘗倒懸于梁,臨之以刃,限以時刻,命使作賦。后傲弄轉甚,發悸而死。
顧野王
顧野王(519-581年),原名顧體倫,字希馮,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朝梁陳間官員、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因仰慕西漢馮野王,更名為顧野王,希望自己取得馮野王一樣在文學方面取得成績)。長期居于亭林(今屬上海金山區),人稱顧亭林。歷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學博士、陳國子博士、黃門侍郎、光祿大夫,博通經史,擅長丹青,著有《玉篇》。陳太建十三年卒,詔贈秘書監、右衛將軍。后代顧炎武,清初思想家 ,號亭林,亦稱顧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