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法和
北齊人。初隱于江陵百里洲,通佛道術數。南朝梁時,侯景為亂,助湘東王擊敗景軍于江陵。后元帝任為都督、郢州刺史。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舉州降齊,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在朝不稱臣,不稱官爵,但云荊山居士。無疾而終。
陰鏗
陰鏗(約511年-約563年),字子堅,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南北朝時代梁朝、陳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其高祖襲遷居南平(在今湖北荊州地區),其父親子春仕梁,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鏗幼年好學,能誦詩賦,長大后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仕梁官湘東王蕭繹法曹參軍;入陳為始興王陳伯茂府中錄事參軍,以文才為陳文帝所贊賞,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約在陳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陰鏗的藝術風格同何遜相似,后人并稱為“陰何”。
傅縡
(531—585)南朝陳北地靈州人,字宜事。七歲能誦古詩賦至十余萬言,長好學,能屬文。后依梁湘州刺史蕭循,得博覽群書。入陳,文帝時召為撰史學士。后主時累遷至秘書監,中書通事舍人。掌詔誥。篤性佛教,從僧惠朗受《三論》,著《明道論》,闡發其說。為文典麗,下筆輒成。性木強,負才使氣,卒為施文慶等所讒,下獄死。有集,佚。
到溉
(477—548)南朝梁彭城武原人,字茂灌。到洽兄。少孤貧,聰敏有才學。起家齊王國左常侍,為任昉所知。入梁,歷御史中丞、都官尚書、吏部尚書,累遷國子祭酒。后因疾失明,以散騎常侍,就第養疾。性儉率謹厚,不好聲色。善弈,入六品。與朱異友善。信佛食素,捐舍為二寺。與弟到洽、到沼俱以才聞名,時稱“諸到”。
王規
(492—536)南朝梁瑯邪臨沂人,字威明。王騫子。好學有口辯。州舉秀才,郡迎主簿。起家秘書郎,襲封南昌縣侯。梁武帝敕與殷鈞等同侍東宮,俱為昭明太子所禮。中大通二年,為吳郡太守,不附權貴,為權貴所讒。官至太子中庶子。有《續漢書》注、文集。已佚。
鮑令暉
鮑令暉,南朝女文學家,東海(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南橋鎮)人,是著名文學家鮑照之妹,出身貧寒,但能詩文。鮑令暉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學家。曾有《香茗賦集》傳世,今已散佚。另有留傳下來:《擬青青河畔草》、《客從遠方來》、《古意贈今人》、《代葛沙門妻郭小玉詩》等。
酈道元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顧野王
顧野王(519-581年),原名顧體倫,字希馮,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朝梁陳間官員、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因仰慕西漢馮野王,更名為顧野王,希望自己取得馮野王一樣在文學方面取得成績)。長期居于亭林(今屬上海金山區),人稱顧亭林。歷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學博士、陳國子博士、黃門侍郎、光祿大夫,博通經史,擅長丹青,著有《玉篇》。陳太建十三年卒,詔贈秘書監、右衛將軍。后代顧炎武,清初思想家 ,號亭林,亦稱顧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