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暈嬌花濕欲流,簟紋燈影一生愁。”譯文及注釋
譯文
女子含淚的模樣,好像嬌花帶雨,俏麗的色澤像要化在水中流淌開來的樣子。葦席上、燈影里,藏著她一生的愁緒。夢醒之后,恍惚自己仍在夢中的樓頭等待良人歸來。
殘月默默映照在大門的搭環上,柔風吹過簾鉤輕輕搖蕩,再也無法入睡了,唯有等待天明,等鄰家的女伴來喚自己一同梳妝。
注釋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正體格律為: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湘真:即陳子龍,字臥子,號大樽、軼符,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幾社領袖,文壇名士,于易代之際抗清被俘,投水殉難,有《湘真閣存稿》一卷,其中有《浣溪沙·五更》一首。和(hè)韻,指和他人詩詞,仍用原韻。
微暈(yùn):指天色初曉。
簟(diàn)紋燈影:寫相思難眠的樣子。簟,竹席。燈影,物體在燈光下的投影,這里指人影。
遠山樓:湯顯祖《紫釵記》中有女子在遠山樓上思念丈夫的場景,這里借指女子居處。
屈戍(shù):亦稱屈戌,即門上的搭環。
軟風:和風。玉簾鉤:簾鉤的美稱。
“微暈嬌花濕欲流,簟紋燈影一生愁。”鑒賞
賞析
此詞刻畫了一個生活憂愁無緒、百無聊賴而徹夜難眠的女子。全詞色彩華美,辭藻艷麗,語淺情深,含蓄有味。
此詞上片首句“微暈嬌花濕欲流”寫夢中情景,以“濕欲流”寫花飽蘸露水、晶瑩可愛的樣子寫出“嬌花”模樣。“簟紋燈影一生愁。夢回疑在遠山樓”,夢醒之時,對孤燈,輾轉床席,愁思無限。
下片“殘月暗窺金屈戍,軟風徐蕩玉簾鉤”二句寫夜景,末句“待聽鄰女喚梳頭”蕩開一筆,淡淡作結,別具一格,顯出長夜失眠之人的百無聊賴。
全詞著力描繪女子之慵懶情態,色彩華美,辭藻艷麗,語淺情深,含蓄有味,比陳子龍原作脂粉更重,綺思更濃。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的這首追和之作,可能是為思念亡妻而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