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龍吟·德清清明競渡”譯文及注釋
譯文
滑翔在素白綢緞般的水面。三十六陂溶溶春水,蕩動著紅桃的花瓣,海底蛟宮的蟄龍,突然驚醒,大睜雙眼,劃船的號子驚雷般在空際盤旋。
真夠迅捷啊。競渡的船只飛快如箭,號令是彩旗揮舞,還有激蕩水面的鼓點。素潔的波瀾,冰雪般紛飛四濺。東風吹送蛟宮的腥氣,濕漉漉地融入春寒,閑淡淡的煙霏撫摸著傍晚。
新生的青青蘋草,長滿沙洲汀岸,在這里玩耍斗草,沒有人能夠發現。但是,一想到屈原沉沙,心啊,就飛向很遠很遠。斜陽掀起半邊天幕,讓晚霞落入一馬平川,花枝兒更加嫵媚,花影兒婆娑散亂。山巒如聳立的屏風,被紅霞照得像條醉漢,擁擠的船只棹槳相連,從東岸直到流水的西畔。平靜的溪水倒映出紅色的欄桿,倒映著萬千個紅妝閃現出笑靨千萬脂艷粉濃的馨香,不斷向四周彌漫。傍晚,暝色稀疏,繡簾高卷。翠綠的漣漪輕盈,溪水素潔清淺,笙歌此伏彼起,久久難以消散。折取柳枝插向屋檐,人卻遲遲地不愿回還。是誰伴著黃昏暮色,讓笛聲吹出心中的幽怨。重重的陰云,把樓閣遮暗春季特有的小雨啊,輕輕地灑下一片。
注釋
瑞龍吟:詞牌名,又名“章臺路”。以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為正體,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兩段各六句、三仄韻,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韻。另有三段一百三十三字,前兩段各六句、三仄韻,后一段十八句九仄韻;三段一百三十二字,前兩段各六句、三仄韻,后一段十七句九仄韻等變體
德清:縣名,在今浙江省北部。
競渡:即龍舟競賽,為江南一帶風俗。
繡羽:色彩鮮艷美麗的鳥羽,即飛翔的鳥類。詞中特指旗幟。
錦梭:此指競渡的彩船。
陂(bēi):池塘,塘岸。
鮫(jiāo):同“蛟”,蛟龍,傳說中的龍。
嬌雷:形容鼓聲、劃船的號子聲。
霏:云氣。
蘋(pín):多年生淺水草本植物,亦稱“田字草”“四葉菜”。
“懷沙”句:指屈原。《史記·屈原列傳》載:“乃作《懷沙》之賦……遂自投汨羅以死。”
醉纈(xié):因醉眼花,視線不清。
棹(zhào):大槳,代指船。
靨(yè):臉上酒窩,代指女子。
鉛香:脂粉的香氣。
簪柳門:寒食風俗。插柳于屋門。
玉龍:喻指飛雪。又喻指笛。此篇喻指笛。
春霖:春雨。霖,連綿小雨。
“瑞龍吟·德清清明競渡”鑒賞
賞析
這首詞寫作者觀看德清清明競渡比賽,詳細介紹了遠望、近看龍舟競賽的感受,岸上、舟中的情景與賽手、看客等人的種種心態,并將當時的氣候特色作了點睛般的描述。此詞寫競渡從正面、側面反復渲染,設色鮮妍、形象生動;且按早晚時間順序展開,從極熱鬧至曲終人散,款款道來,層次井然,讀之有親臨其境之感,自是夢窗詞清明詞中最為完美的一幅風俗畫。
這首詞一共分為三片。上片勾畫龍舟競渡的場面。開章就以如椽之筆勾出競渡的畫面,色彩鮮艷,從視覺上渲染了氣氛的熱烈。起拍“大溪面”三字,勾畫出比賽場地的開闊。緊接著便進入比賽場景的描寫與氣氛的烘托。“桃花三十六陂”一韻,為賽事作了環境烘托,伺時再次點明是早春。“三十六陂”說明花開之廣。“鮫宮睡起”既喻水波蕩漾,又喻龍舟飛馳,“嬌雷乍轉”喻鼓聲隆隆,號子聲聲,此從聽覺渲染競渡的熱烈氣氛。
中片“去如箭”具體描寫“競渡”。“戲”“游”二字,均為動詞,描寫揮旗、擂鼓的熱烈景觀。“素瀾雪濺”以“素”“雪”形容比賽時浪花的色彩,“瀾”“濺”形容賽船時的激烈壯觀。此韻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形象。“東風冷濕蛟腥”一韻。寫賽事一直到傍晚,以景物渲染賽事結束。“東風冷濕蛟腥”一句,寫早春的微風吹起水邊冷而嘲濕的水氣、腥氣,“冷濕”從人的肌膚感覺寫,“腥”從人的味覺來寫,“澹陰”寫天上有淡淡的云,時晴時陰,“輕霏”寫水邊有輕輕的云氣縈繞,此又從視覺來寫,“送晝”“弄晚”都寫出了時間推移。“澹陰送晝”“輕霏弄晚”的“送”“弄”二字將云氣擬人化了。此韻以景物描寫創造了一個靜謐、清冷的意境,與前面賽舟時的熱鬧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
下片寫岸上觀龍舟競渡的景況。“湖上青蘋生處”一韻,寫洲渚岸邊青蘋蔓生,不與春花爭妍斗艷,卻默默地懷念那投江而死的屈原。“懷沙人遠”用屈原之事表達了江浙賽舟與吊祭屈原的關系,再則也表達了自己愛國之情。“殘日半開”二韻承接中片的“送晝”“弄晚”,寫舟賽后的景物;夕陽西下,遍野花影零亂;遠處屏山,已看不分明;東西兩岸,船只首尾相連。此景創造了一個靜謐、迷濛的境界,與開頭賽舟時的熱鬧景象又形成強烈對比。“闌干倒”句緊接“連棹”句而來。“千紅妝靨”二句,從女子的打扮、眾多,正襯出賽事的隆重。“傍暝疏簾卷”二韻,繼寫賽后之景與事。“簪柳門”寫出當時的習俗,也是緊接“笙歌”句而有感而發。
最后“猶自有”二韻,寫龍舟賽畢,黃昏漫上,天氣由白晝的“澹陰”驟然間變為“重云”層層,喑了樓閣,霎時又春雨紛紛,彌漫了天地之間。此結突兀,出人意料,本寫清明競渡之歡樂熱鬧,結尾卻是凄涼、陰晦,以至玉笛“吹怨”了。此結含蓄委婉有不盡之意在不言中。暗暗地呼應了“懷沙人遠”一句的深情。
這首詞在章法上采用雙拽頭法,即上、中兩段的音律、句讀完全相同。各片之間各有側重而又緊密相連,上片寫賽舟的熱鬧場面,中片寫具體賽龍舟的情景,下片從賽舟后著筆,極力勾畫“殘日”“花影零亂”“疏簾”“黃昏吹怨”“重云暗閣”等陰晦、凄迷的境界,表達“懷沙人遠”的傷吊之情。真正做到“以樂景寫哀,以哀景為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
創作背景
此詞寫德清清明的劃船競賽。“清明競渡”言明賽船于清明時節。夏丞燾《唐宋詞論叢》:“《韻語陽秋》謂:‘今江浙間競渡,多用春月。’引沈佺期《三月三日騅州》詩,王績三月三日賦皆以上已為招屈之時。”此言江浙習俗龍舟競渡以招屈原之魂是為農歷三月,非楚地以五月競渡,此時正與詞題“清明”相合。此詞應作于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左右。根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是時,吳文英約二十五歲,重游德清(今屬浙江)。
吳文英簡介
宋代·吳文英的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 吳文英的詩(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