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芳新·吳中元日承天寺游人”譯文及注釋
譯文
早春元日,乍暖還寒時候,殘雪將盡未盡,道路酥潤、泥濘。我元日前去承天寺燒香,寺內布置得花團錦簇,天上卻顯得陰沉沉的。承天寺建造得殿閣重重,寺內香燭旺盛,煙霧彌漫;寺中的放生池里水波蕩漾;游寺的男男女女身穿彩衣摩肩接踵,擁來擁去。不禁感嘆元日歲歲有,但是每年仍舊有這許多淑女、士人前來寺內焚香拜佛啊。
我在寺內回廊佇立良久,見他人都是雙雙游寺,而自己卻只有孤身一人,不由牽動心中的離愁別恨。我愁腸百轉,蹙眉濺淚,內外俱悲,這是因為蘇妾去后音訊皆無,而思念之心卻有增無減,所以為了這閑情“空惹春瘦”。椒酒延年使人醉,情人貴聚首恨別離。我心中最希望能夠日日醉佳釀,天天伴佳人也,然而眼前遭遇剛好與此相反,是“西窗人散”,難免不憂愁。游寺晚歸,春寒料峭中自折垂柳枝,寄托離別情。
注釋
探芳新:此詞又名《高平探芳新》,為吳文英自度曲。雙調九十三字,前段十二句一葉韻四仄韻,后段十二句五仄韻。與《探芳信》略有異同。《鐵網珊瑚》詞題作“賦元日能仁寺薄游”。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承天寺:在長洲縣(今江蘇蘇州)西北,梁陸僧瓚舍宅以建。初名廣德重元寺,宣和年間改名承天寺。
九街:同“九衢(qú)”,四通八達的街道,如街衢。
潤酥:土地酥油般滋潤。《欽定詞譜》為“酥潤”。
溜:指檐雪消融流下的水(包括短時凍結成的冰柱)。
禊(xì):古人于春秋二季,臨水灌濯,祓除不祥的祭祀。于三月上旬已日(三國魏以后改為三月三日)舉行為春楔,七月十四日為秋禊。但古人修禊之事并不限于春秋。祇(zhǐ)園:即“祗樹給孤獨園”的簡稱,佛說法處。其遺址在中印度舍衛城南。據《佛國記·大涅盤·二九》:舍衛國長者須達擎,因常施舍孤獨貧困者,而號“給孤獨”。他欲請佛說法,求購祗院太子園。祗陀戲言如布黃金遍地則賣。“給孤獨”便依言購得,但園地雖為“給孤獨”所購,而園中樹為祗陀所植,故名“只樹給孤獨園”。給孤獨在園中建“只園精舍”,請如來居之以說法。這里借代作承天寺。
層梯峭空麝散:一本無“峭”字。在《欽定詞譜》斷為兩句,逗號在“峭”字后。
麝(shè)散:麝香飄散。麝,古有“麝月”之說,為月的美稱。
凌波:化用曹植《洛神賦》:“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本形容女子的體態輕盈,詞中與“翠袖”均代指美女。波,代指眼波。
縈:有旋繞之意,這里指游人袖與袖相纏繞,即形容游人之多也。
翠袖: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寫女子高潔華美。
腸斷:形容極度痛苦悲傷
蹙岫(cù xiù):指皺眉。
飄鴻:形容美女體態輕盈。鴻,《欽定詞譜》為“紅”。
椒杯:即椒酒,用椒實浸泡的酒。古代元旦日,子孫進椒酒于其家長,以示祝福。此句《欽定詞譜》為“椒杯香,乾醉醒”。
“探芳新·吳中元日承天寺游人”鑒賞
賞析
此詞上片敘寫作者元日游吳中承天寺之所見;下片抒寫作者感嘆自己的形只影單,寄托對蘇妾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哀婉悠長。
上片扣題述“元日承天寺游人”。發端“九街頭”一韻,寫元旦之日,屋檐上,雪雖消,尚存冰溜;街道上,酥油般,一片滋潤。開頭交待了季節是早春,地點是蘇州市內。“禊賞祗園”一韻,講在蘇州承天寺觀賞祭祀活動。“花艷云陰籠晝”一句,形容元旦時逛承天寺的仕女如云。以“花艷”形容仕女,以“云陰籠晝”形容仕女之多。“層梯峭空麝散”一韻,寫月光遍酒,寺宇雄偉,層梯峭聳,直人碧空。“擁凌波、縈翠袖”則游女之盛已由暗喻轉入明文了。于是感嘆年華遞轉,冬盡春來,如環往復之無盡,而每逢此“端”(元日),則必見此爛縵如繡的盛況,真令人暗生無限的思潮意緒。在“凌波”前著一“擁”字,“翠袖”前著一“紫”,將美女縈繞承天寺各地,反而寫成承天寺包容、擁有了這些美麗的信女,此是采用擬人法。“嘆年端” 一韻,感嘆元旦之日游人如織,燦爛生輝,而且是年年轉動如環。此一“嘆”字,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結了上片承天寺信女如云的熱鬧景象,又引出下片伊人不在的感慨萬端。
下片寫伊人不在的傷懷。“腸斷”二字,承上片歇拍的“嘆”字,意脈相連。“腸斷回廊佇久”一韻,言自己面對承天寺仕女如云的熱鬧景觀,而昔日的蘇姬已經他去,故而自己在回廊長久佇立,肝腸欲斷。“便寫意濺波” 一韻,用移情法寫悲傷之情。“濺波”“蹙岫”化用李白《長相思》、王觀《卜算子》詩言詞人以愁眼,看湖水,似乎是滿蘊著淚波,一片悲思;看山巒,似乎是齊皺著愁眉,一片愴情。“漸沒飄鴻”一韻,寫詞人遠望天空,只見鴻雁漸飛漸遠而消逝,更想起伊人消失的婀娜身影。伊人遠去,怎不惹得多情的詞人“閑情春瘦”,一個“空”字,又表達了即或為伊消得人憔悴,伊人也不再歸來的惆悵。“椒杯香乾醉醒”一句,言愁無法排遣,只得以酒消愁。“西窗、 人散后”點出愁的原因,是蘇姬的離去。“西窗”即西園,是詞人與蘇姬在蘇州共居之處。一個“怕”字,寫出詞人不忍蘇姬之離去的心理狀態,但伊人終于離去,令人以酒消愁愁更愁。“香乾醉”言酒的香冽,易令人醉,后面又著一“醒”,醉后還有醒,這豈不更愁了,詞人在這吞吐揚抑之中,輾轉抒情。最后“暮寒深”一韻,從感嘆中驚醒,復歸現實。元旦白日春寒,人暮寒更深,再徘徊流連,也難見伊人,只得歸去。“自攀庭柳”以表達依依纏綿之情。“自攀庭柳”化用李賀《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李詩是“家人”折柳盼歸,吳詞卻寫“自攀”庭柳,以表達盼歸之殷切及盼而未歸之惆悵。
此詞構思巧妙,上片寫元旦承天寺游人如織,仕女如云的熱鬧景象;下片寫憶姬去而不歸,腸斷回廊的悲情。上片極力渲染歡樂、爛漫之景,反襯下片離人之悲切。此正如王夫之所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姜村詩話》)此詞善化典,多用代字,如“凌波”化曹植《洛神賦》典,“翠袖”化杜甫《佳人》典,均代指美人,“濺波” 化李白《長相思》典,代淚波,“蹙岫”化王觀《卜算子》典,代皺眉,“飄鴻”化曹植《洛神賦》典,代女子,“椒杯”代酒。為了使詞語澀而不俗,不惜用冷僻之典,如“祗園”代佛地承天寺。此詞為夢窗自度曲,《欽定詞譜》曰:“此調淵源似出探芳訊,但攤破句法,移換宮調,自成新聲,即與探芳訊不同,故稱‘高平探芳新’。”在擇音用字上頗有獨到之處。正如(清)陳銳所說:“詞中偶句有雙聲字,必用疊韻字對者,近人均未講求及此。夢窗甲稿《探芳新》上闋收二句云:‘嘆年端、 連環轉爛漫,游人如綺。’‘嘆’至‘漫’八字連疊(即八字同韻母àn),則創見也。”(《褒碧齋詞話》)▲
創作背景
依鄭文焯說,此詞當作于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任銘善謂此詞見于別卷,作非一時。據詞中“飄鴻”、“西窗人散”等句之意,此詞應作于其蘇妾已離他而去,但夢窗尚在蘇州之時。此詞為詞人于正月初一,游蘇州的承天寺而憶姬產生了孤獨情懷所作。
吳文英簡介
宋代·吳文英的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 吳文英的詩(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