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人 > 明代詩人 > 羅洪先

      羅洪先簡介

      羅洪先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學者,杰出的地理制圖學家。一生奮發于地理學等科學的研究,“考圖觀史“,發現當時地圖多疏密失準、遠近錯誤,于是親自外出調查收集資料,準備重新編一內容豐富、地理位置準確的地圖,以計里畫方之法,創立地圖符號圖例,繪成《廣輿圖》。創編成地圖集形式,不僅繼承了朱思本制圖法,還加以發展,使地圖更為科學實用。羅洪先堪稱與墨卡托同時代的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

      ? 羅洪先的詩文(11篇)羅洪先的名句(0條)

      人物生平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遷左春房贊善。被罷歸后,終日著書講學。卒后贈光祿少卿,謚文莊。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記》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訪黃門祝詠于衡陽,攜門人王托等游南岳,登祝融峰,游青玉壇,宿上封寺,交友高臺寺。現存高臺寺的狀元松,志載為他與名僧楚石共植,至今傳為佳話。于方廣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賢寺,緬懷朱張。在南岳寫詩二十來首,文數篇。

      羅洪先是官員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從小立志要當學者。嘉靖五年(1526),羅洪先參加鄉試中舉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會試,殿試第一中狀元,授修撰。當時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長生,政治極為腐敗。羅洪先看不貫朝廷的腐敗,即請告歸。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聯名上《東宮朝賀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職。從此羅洪先離開官場,開始了學者的生活。

      他自歸家務農之后,隱居山間,更加專心致志地考究王陽明心學,閉門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他甘于淡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騎馬練弓、考圖觀史,上至天文、禮樂、典章、陰陽、術數,下至地理、水利、邊塞、戰陣、攻守,無不精心探究。

      羅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學和地圖學方面,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尤以地圖學貢獻卓著。他精心繪制的兩卷《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羅洪先在繪制地圖方面的建樹,不但為我國地圖的繪制和地理科學作出了貢獻,而且為國際的同行所矚目,在世界地圖繪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軼事典故

      會仙橋

      會仙橋位于水鏡臺西,面積大約200平方米,是古晉祠的露天劇場。古人看戲,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劇場內,而是露天站著看,欄桿上、橋上及各種建筑物上,只要能看到舞臺表演的地方,都站滿了觀眾。中軸線的第二個建筑物是一座橋,橫跨于晉水上游的智泊渠。

      傳說明朝嘉靖進士第一人——翰林院羅洪先,他為官清正(和奸臣嚴嵩為兒女親家),農歷四月十四日游晉祠于橋上,見一婦人,羅洪先不禁嘆曰:“世間人說西施美,余視此婦勝西施。”婦羞怒,竟發功力使板橋突然起火,羅洪先差點跌入渠里,再看女子,早已不見。遠遠望去,卻突然出現在懸甕山上,羅又自言自語道:“你若真是仙女,讓我再仔細看你一眼。”沒等說完,只見懸甕山搖搖欲墜,東移數步。羅大為驚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寫了詩一首:

      懸甕山中一脈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步移,五十年來帝母臨。

      這塊詩碑至今還留在圣母殿前。此詩與傳說無關,后人不解其意而已,其實作者是在暗示圣母殿的創建年代。民間對羅洪先傳說頗神:“瓜皮寫字尚未干,不在云南在四川。”

      懸筆碑之謎

      在太原晉祠圣母殿右側的走廊里有一方十分著名的碑--“懸筆碑”。 碑高1.46米,寬0.72米,上面是三行宛如落花飛雪、驟雨飄風的草書:

      懸甕山中一脈清,

      龍蟠虎伏隱真明。

      水飄火劫山移步,

      五十年來帝母臨。

      后面是落款“戊午年洪先懸筆” ,并有“宛城郜煥元摹勒上石”九字。幾百年來, 它吸引了多少墨客騷人,為它流連忘返,多少游客因未能得到一張碑文的拓片而悵然歸去。

      為什么這塊碑有這么大的魅力呢?

      論書法,這塊碑的確可以當得起《晉祠銘》上所贊:“體勢悠揚,宛如驟雨飄風, 落花飛雪,銳不可當”。字里行間,透露出一派天馬行空,縱橫萬里的氣象,又有一種超然出塵,無牽無羈的韻味。

      論作者,乃是明朝著名的學者羅洪先,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羅洪先生活在嚴嵩擅權的年代, 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去研究學問。他從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傳》上說他十五歲讀王守仁《傳習錄》,“欲往受業”,因父阻未成。罷官后即一心治學,在繼承王守仁“致良知”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不少新的見解。積十年之功, 殫精竭慮,增補元人朱思本《輿地圖》匯成《廣輿圖》一書。由于他道學精深, 多半又有些奇行異舉,被民間視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帶了“仙氣”,受到歡迎。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這塊碑上的詩究竟寫得是什么意思, 卻一直沒有人能說得清。 那些“水飄火劫山移步” 的詞句在說些什么?這個傳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寫下這首玄妙的詩的?幾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卻始終沒人能解開這個謎。

      也許這才是這塊懸筆碑真正的魅力之源。

      流傳故事

      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據說,羅洪先云游天下,來到晉祠的會仙橋頭,見對岸有一個美麗的少婦, 不覺吟道“世人都說西施好,余視此婦勝西施”。哪知此婦是仙人所化, 怒他口齒輕薄,一把火燒掉了木橋以示警告。可羅洪先執迷不悟, 繞道追到山腳下。仙人一怒,把山向前移了幾步,羅洪先這才知道是仙人來點化他。 于是皈依仙道,終成正果。后世道教尊稱為“羅真人”。加之此詩是以瓜皮書于圣母殿壁,民間又有了“羅洪先瓜皮寫字未干,不到湖廣,即到四川"的歌謠。

      故事是美麗動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詩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樣,倒退幾百年,可以算是個完美的解釋了。 可是,現代人卻需要真實科學而非美麗虛幻。那么,這首詩到底在說些什么呢?

      關鍵的句子在于“水飄火劫山移步” 。羅洪先作詩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據《太原縣志》記載,八年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晉祠山移,既而市樓火。”于是當地人以為羅洪先事有前知,“竟應詩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嘖嘖稱奇。

      其實晉祠一帶山巒歷史上曾多次“移步” :明萬歷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等,特別是《太原縣志》上記載的,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閑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極應引起注意。所謂“山移步” 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殼運動,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風化等引起的巖石崩落當成了山在“移步” 。閑居寺山在晉祠以南三里, 與懸甕山一脈相連。巧的是,山移的這一年,與羅洪先游晉祠的“戊午年(1558) 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后句“五十年來帝母臨”中“五十”的虛指。

      這絕不僅僅是巧合——從《明史.儒林傳》中的寥寥幾筆,我們已知羅洪先是一個精通專業的地理學家。 他棄官而遍游天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對官場的無奈而超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為一個地理學家, 他正好有機會去搜集第一手資料,充實著作的科學依據。而五十年前的這場變故, 目睹者都還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聞,有所感。

      羅洪先面對晉祠的山水文物, 想起它已歷盡的千年滄桑:三家分晉,水灌智伯; 盛唐驚變,火燒晉陽;還有五十年前那場“山移步”的巨變,他身為一個科學家, 卻無法解釋這樣的奇異現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后,牛頓無法解釋天體第一次運動的力的來源。 牛頓求助于他的“上帝”,用“科學”論證了“上帝”的存在;而羅洪先也誠惶誠恐地斷定——“五十年來帝母臨” ,只有神力才能做到這些,不由得感慨萬端,這里真是:“龍蟠虎伏隱真明”啊!

      懸筆碑之謎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當然,美麗的故事還要長久地流傳下去,還會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正如為了彌補生活的缺憾,虛幻而美麗的戲劇永盛不衰。

      寄吳九山

      明代羅洪先

      嚴君出處類而翁,生死悲歡歲月同。異域長嗟難問鯉,遠書何意逐來鴻。

      青峰湖上官齋晚,白露山中壟樹風。不待牽衣方下淚,孤云相對恨無窮。

      雙江公赴薊州中丞

      明代羅洪先

      薊門天險重王畿,立待中丞笑解圍。開府旌旗占陣色,行邊草木動兵機。

      潮河川上秋城壯,山海關西晚燧稀。應是笑談尊俎上,古來常勝在知微。

      午日青原山中共善山晴川東廓明水諸公燕序

      明代羅洪先

      一徑穿云萬木深,高厓曲檻晝蕭森。同心人與蘭熏對,多病身逢艾節臨。

      自笑行蹤經石滑,誰從聞性辨鐘音。年來漸識窗前草,不借菩提樹下陰。

      壽桃林一愚伯九十

      明代羅洪先

      丈人九十身長健,閭里過從舊識名。就養久聞朝市事,觀書還辨古今情。

      當門樹老曾看種,在學孫多自教成。行輩祇今誰得似,季方年齒近難兄。

      贈特峰兄令永定

      明代羅洪先

      親民自屬為儒事,今佩銅章百里中。官署乍開當嶺月,蠻音慣聽問鄉風。

      林烏日下庭階靜,壟雉春多野戍空。令譜傳來君第幾,美名期與古人同。

      舟過泥塘喜雨峰師泉偕至夜話有作

      明代羅洪先

      溪水初生春棹開,溪邊野草綠于苔。白駒客至芳情合,青嶂煙多暝色來。

      物態自新人欲老,道緣何在語難裁。對君靜夜增愁思,安得同登日暮臺。

      桃林竹塢翁七十

      明代羅洪先

      宗家家慶似君難,七十容顏尚渥丹。兄弟俱為王國傅,祖孫常顯大夫官。

      林桃含色凝春酒,塢竹繁陰閱歲寒。習靜邇來忘味久,壺觴遙阻共賓歡。

      是堂俞憲使枉顧兼惠高文恨不相值寄以言謝

      明代羅洪先

      幾年同調嘆離居,出谷誰疑客到廬。江夜泊舟遙問舍,竹齋燒燭更留書。

      欲為后會期何定,卻愧前知信不虛。滿篋瓊瑤無可報,螺川同水渺愁予。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亚洲国语在线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亚洲 日韩 色 图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234|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亚洲最大的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