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人 > 明代詩人 > 張煌言

      張煌言簡介

      張煌言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后被俘,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謚號忠烈。其詩文多是在戰(zhàn)斗生涯里寫成,質(zhì)樸悲壯,表現(xiàn)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并稱“西湖三杰”。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

      ? 張煌言的詩文(4篇)張煌言的名句(0條)

      生平

      早年時期

      1620年(明萬歷四十八年)七月八日,張煌言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西元父張圭章,1624年(明天啟四年)舉人,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官至刑部員外郎。母趙氏,于張煌言十二歲時病卒,故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長大。張煌言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為人慷慨并且喜愛討論兵法之道。

      1636年(明崇禎九年),張煌言十六歲參加縣試,并考察騎射,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與他一起應(yīng)試的人沒有不驚嘆的。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張煌言考中舉人。當(dāng)時,李自成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明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于是朝廷開始重視培養(yǎng)文武兼?zhèn)涞娜瞬模瑥埢脱噪m考文舉,但仍須加試一些戰(zhàn)事急需的武備科目。在考試時,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試射”,而張煌言竟“三發(fā)皆中”,使在場者十分驚服。加之他平日留心時局,“慷慨好論兵事”,故周圍的人們對他更加敬重。

      南下拒敵

      1645年(清順治元年、明弘光元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二十五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當(dāng)時,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眾集會于府城隍廟,張煌言毅然參加,倡議勤王,集師舉義。并奉表到天臺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jiān)國。授翰林修撰。后清軍破錢塘,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jù)舟山。

      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元年)五月,大清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乘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南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則在石浦守將張名振護衛(wèi)下自臺州出海到達舟山,張煌言隨即趕回鄞縣故里,與老父、繼母、妻兒子女訣別,追隨魯王一行至舟山。但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魯王只得逃往福建長垣。不久,魯王去廈門,張名振留舟山待機。張煌言與張名振待局勢稍定后,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qū),組織招募義軍。而張煌言被魯王加授右僉都御史之官職。

      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歷元年),清蘇松提督吳勝兆欲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lián)絡(luò)定西侯張名振支持。張煌言勸張名振援吳勝兆,張名振遂命張煌言為監(jiān)軍,徐孚遠副之。于四月初六自岑江(即舟山岑港)出發(fā)。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島外遇風(fēng)暴而大敗。總督浙直水師戶部左侍郎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之妻舅)等將領(lǐng)十余人上岸后被清軍俘獲,于七月初三就義。而張煌言也因颶風(fēng)吹翻船舶,陷入清軍之手七天,找到機會逃出到了海上。在途經(jīng)黃巖時,又被追趕的清軍包圍并以箭射之,張煌言率領(lǐng)數(shù)騎突出包圍,自此他更加努力練習(xí)騎射。并在浙東招募集結(jié)義軍于上虞縣平岡寨屯田拒守。其時,當(dāng)?shù)氐亩鄠€山寨經(jīng)常劫掠民眾,唯獨張煌言與王翊讓他們的部下不要擾民,深得民眾擁護。

      1651年(清順治八年、明永歷五年)七月,清將張?zhí)斓摮龀绨卜炙P(guān),馬進寶出臺州海門,閩浙總督陳錦全軍出定海,分路進攻舟山。張名振、張煌言等奉魯王入海出兵吳淞,牽制清軍主力。大學(xué)士張肯堂、安洋將軍劉世勛、蕩北伯阮進、左都督張名揚等留守。此役舟山軍民死難者達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龍峰山下。事后,清將自承:“我軍南下,江陰、涇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歷七年)八月,張名振和監(jiān)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lǐng)五六百艘戰(zhàn)船向北進發(fā),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zhàn),被圍長達八個月。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筑圩耕種,近城十里之外,賊眾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饑饉難支。為我用者懨懨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崇明產(chǎn)米之鄉(xiāng)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明永歷八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zhàn),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聯(lián)鄭抗清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明永歷九年),張名振與張煌言合兵三入長江,抵燕子磯,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乃會同鄭成功部甘輝、陳六御等收復(fù)舟山,張名振縞素入城,遍覓母尸,哀動三軍。歲末,張名振猝死。死前曾言:“吾于君母恩俱未報,若母尸不獲,毋收吾骸。”言畢起坐,擊床而逝,死不瞑目,猶凜凜有生氣。后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張名振原本遺囑由張煌言統(tǒng)領(lǐng)其軍,而鄭成功卻下令由陳六御接掌。次年清軍再度占領(lǐng)舟山,陳六御陣亡,在將士的推戴下張煌言成為原魯監(jiān)國系統(tǒng)軍隊的主要領(lǐng)袖,繼續(xù)同鄭成功聯(lián)合作戰(zhàn)。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明永歷十二年),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同年清軍進犯云貴,鄭成功、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寧海等地,在羊山遇臺風(fēng),損失巨艦百余艘,漂沒戰(zhàn)士八千余人,被迫撤回廈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明永歷十三年),張煌言與鄭成功一起,為牽制張煌言大舉向云貴地區(qū)進攻的清軍,再次率義軍入長江作戰(zhàn)。先是,義軍抵達并占領(lǐng)崇明。張煌言對鄭成功建議說:“崇明,江、海門戶”,宜先將義軍“定營于此”,稍事休整,務(wù)使義軍“進退有所據(jù)”。但鄭成功未聽從。當(dāng)時,駐防長江的清軍,在瓜洲金、焦二山間橫上攔江鐵索(俗稱“滾江龍”),且在沿江兩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頗為堅固。張煌言卻率義軍乘十七條船機警巧妙地破壞了江防防線,在后援的鄭軍配合下,“翦江而渡”,于六月一舉攻占瓜洲。攻克瓜洲后,張煌言又向鄭成功建議全力攻取鎮(zhèn)江,然鄭成功顧慮駐守江寧(南京)的清軍將趕往支援。張煌言則主張可先派一支舟師水軍,佯攻直搗江寧北門,即觀音門,這樣“南京清軍自不暇出援”。同時,他還提議這支水軍應(yīng)溯江而上,前往蕪湖一帶活動,以防阻江楚方面清軍的來援。鄭成功采納了意見,并命他向南京方向進攻。此時,張煌言所率義軍將屬人數(shù)不滿一萬,渡江之舟不滿百艘,仍毅然率軍西行。不久,張煌言攻克儀真,并進軍六合,沿途受到沿江民眾的熱烈歡迎,“儀征吏民赍版圖迎降五十里外”。當(dāng)?shù)孟む嵆晒タ随?zhèn)江后,張煌言又致信鄭成功,言及當(dāng)“先撫定夾江郡縣”后,再從陸路進軍,直取南京,但鄭成功未采納他的建議,“竟從水道進”。致使有利戰(zhàn)機瞬間喪失,而南京清軍得以喘息并獲后援而鞏固城防。

      六月二十八日,張煌言軍直抵南京觀音門外江面,停留兩日仍不見鄭軍的到來,只得派遣別的將領(lǐng)率輕舟數(shù)十艘的水軍,“直(西)上攻蕪湖”,他自己則率軍駐扎在浦口。待鄭成功率“水師”到達后,張煌言又于七月七日趕到蕪湖,在此,他“部勒諸軍”,將義軍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移檄諸郡縣”,張貼文告。許多故明降清的舊官吏,見到文告,紛紛倒戈,“于是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及諸屬縣皆請降”,使義軍很快便收復(fù)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城池近三十座。義軍紀(jì)律嚴(yán)明,所過之處,對民眾百姓“秋毫無犯”。張煌言每“經(jīng)郡縣,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近響應(yīng)”。致使出現(xiàn)“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的空前盛況。[11]而“瀕江小艇,載果蓏來貿(mào)易者如織”,[11]給義軍很大支持與鼓舞。可是,這一大好形勢,卻因鄭成功率軍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很快急轉(zhuǎn)直下。正當(dāng)張煌言收復(fù)徽州時,聞鄭成功在南京城下兵敗之事,于是“還蕪湖收兵,冀聯(lián)合瓜洲、鎮(zhèn)江(義)軍為守計”,期待有利時機,再作他圖。不久,張煌言又得到鄭成功軍已放棄瓜洲、鎮(zhèn)江等地,而退回海上的消息,致使張煌言所率義軍處于進退維谷、腹背受敵的危險處境,很快遭致潰敗。[12]

      此際,清兩江總督郎廷佐一方面調(diào)遣水軍切斷張煌言義軍東退的水路,另一方面又寫信向張煌言勸降。張煌言對招降書“拒不應(yīng)”,同時,為擺脫困境,又率“余兵道繁昌,謀入鄱陽湖”,向江西發(fā)展。當(dāng)義軍船隊進抵銅陵時,卻與湖廣來援的大批清軍水師遭遇,與之激戰(zhàn)而敗退。最后,張煌言“撫殘兵僅數(shù)百,退次無為,焚舟登陸”。又從陸路自桐城,取道霍山、英山,到達東溪嶺時,適逢清軍“追騎至,從者盡散”。張煌言好不容易才突圍而出,只得“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識之,匿于家數(shù)日,導(dǎo)使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間”。此時張煌言身染瘧疾發(fā)作,幾不能行,但他仍不顧病痛,奮力疾行。到達休寧后,“得舟下嚴(yán)州”。登岸后,又復(fù)行山路,途經(jīng)浙江的東陽、義烏“至天臺達海”。歷盡千難萬險,兵敗后繞道潛行二千余里,九死一生,終于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區(qū)。此后,他“收集舊部”,準(zhǔn)備東山再起。鄭成功得到張煌言生還的消息后,也將自己的部分兵力撥歸他統(tǒng)轄,致使義軍稍有壯大。張煌言將義軍屯駐長亭鄉(xiāng),“筑塘捍潮,辟田以贍軍”需軍餉。同時,張煌言又派遣使者向桂王稟告自己兵敗的消息。桂王得悉后,在敕書中表示安撫慰問的同時,又給他“加兵部尚書”的職銜。

      遭遇低潮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明永歷十五年)清廷為了肅清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抗清勢力,頒布了“遷海令”,“廷議徙海上居民”,以斷絕對義軍的糧餉“接濟”。義軍“無所得餉”,只得“開屯南田自給”。當(dāng)鄭成功率軍東征,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fù)臺灣時,張煌言不理解此舉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與價值,曾寫信給鄭成功,“移書阻之”。不久,清軍直下云南,終使南明永歷政權(quán)覆亡。逢此危急之際,張煌言“遣其客羅綸入臺灣”,催促鄭成功出兵閩南,一方面支持東南沿海人民反對“遷海令”的斗爭,另一方面也可牽制清軍,以解永歷政權(quán)之危,但鄭成功“以臺灣方定,不能行”為由,加以拒絕。于是,張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鄖陽山中,去說服“十三家兵”出戰(zhàn),“十三家兵”原為李自成起義軍的余部,由郝永忠、劉體純等部將率領(lǐng),他們以夔東茅麓山為根據(jù)地,堅持抗清斗爭。張煌言要“十三家兵”出征,“使之?dāng)_湖廣”清軍,牽制敵人,“以緩云南”,挽救永歷政權(quán)即將覆亡的軍事危局,但“十三家兵”終因兵力“衰疲”,加之勢單力薄,而未能出戰(zhàn)。

      1662年(清康熙元年、明永歷十六年),張煌言又將義軍移駐沙堤。其時,鄭成功收復(fù)臺灣后,建立鄭氏政權(quán)。而魯王則身居金門,故鄭成功對其衣食供奉“禮數(shù)日薄”。張煌言雖對魯王仍忠心不貳,且“歲時供億”不絕,但又“慮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謁”魯王。待到張煌言“及聞桂王敗亡”后,便“上啟魯王,將奉以號召”。但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持。五月,鄭成功突然病逝于臺灣,致使抗清斗爭形勢更為嚴(yán)峻。張煌言則轉(zhuǎn)戰(zhàn)于寧海臨門村一帶。這時,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趁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并回信拒絕。十一月,魯王薨于金門。于是,張煌言只得轉(zhuǎn)戰(zhàn)于寧海縣臨門村一帶。還師臨門,更使張煌言感慨萬千。這時,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乘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不為所動,并回信拒絕。義軍此時雖多次奮戰(zhàn),然孤懸海上,被迫孤軍作戰(zhàn),日漸勢單力薄。為此有人提議將義軍隊伍拉上雞籠島駐扎,張煌言認(rèn)為此議不可行,雞籠小島,四面環(huán)海,易攻難守,若遭致清軍突襲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身后榮辱

      1664年(康熙三年)六月,張煌言見復(fù)明無望,在南田的懸?guī)S島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夏天,清軍通過叛徒找到張煌言隱居地,夜半渡島,張煌言被執(zhí)。農(nóng)歷七月十七日至寧波,九月初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于杭州弼教坊。當(dāng)他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于腥膻!”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臨刑時,他“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監(jiān)斬官見楊冠玉年幼,有心為他開脫。楊冠玉卻斷然拒絕道:“張公為國,死于忠;我愿為張公,死于義。要殺便殺,不必多言。”言罷跪在張煌言面前引頸受刑,時年僅四十五歲。

      張煌言死后由鄞縣萬斯大等人與和尚超直收尸,并由張煌言外甥朱湘玉到總督衙門買回首級殯斂,并遵照他在《入武林》詩品所表示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為與岳飛、于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稱之為“西湖三杰”。生前的友人葉振名登越王嶺遙祭忠魂,撰祭文將張煌言與羅綸二人并稱為“張司馬二客”。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清高宗命錄前朝“殉節(jié)諸臣”,并加以褒謚和祭祀。收入《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清廷對張煌言加謚“忠烈”,且將其牌位入“祀忠義祠”,得享定期供祭。

      歷史評價

      在南明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堵胤錫在永歷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擠,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終于赍志以歿;張煌言偏處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持,空懷報國之志。歷史上常說“何代無才”,治世不能“借才于異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史書上,人們習(xí)慣于把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贊的政治家,其實,他們不過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張煌言相提并論。 (顧城評價)

      “張蒼水的級別是南明兵部尚書,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部長,他不像岳飛,祭禮是不能按皇家規(guī)格來辦,不能戴黃巾,由他的官階品級決定。”(丁云川評價)

      挺身赴難,舍己為國,雖困猶斗,九死未悔者。這些人當(dāng)形勢極其嚴(yán)峻,國家、民族、人民面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承擔(dān)責(zé)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們唯一考慮的是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堅持正義,反對邪惡,甘灑熱血,不惜犧牲個人一切。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同兇敵斗爭到底,赴湯蹈火,困而不餒,危而不怯,視死如歸,舍生取義。(張玉興評價)

      野人餉菊有感

      明代張煌言

      戰(zhàn)罷秋風(fēng)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jīng)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滿江紅·屈指興亡

      明代張煌言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臺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guān)情,聲凄切。

      漢宮露,梁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杰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云、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甲辰八月辭故里 \ 將入武林

      明代張煌言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p>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柳梢青·錦樣江山

      明代張煌言

      錦樣江山,何人壞了,雨瘴煙巒。故苑鶯花,舊家燕子,一例闌珊。

      此身付與天頑。休更問、秦關(guān)漢關(guān)。白發(fā)鏡中,青萍匣里,和淚相看。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亚洲国产韩国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 |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4480yy私人影院亚洲|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五六区| 亚洲日本v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亚洲xxxxxx| 久久久亚洲精华液精华液精华液 |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另类图片亚洲校园小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