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厭看金碧畫,羅衣不奈水沉香?!?/a>譯文及注釋
譯文
紅色的信紙被淚水沾濕,窗外有鳥兒嬌聲啼叫,卻不敢開窗。只因害怕勾起以前與君共度美好時光的回憶。
屏風上的金碧山水畫不喜歡看了,繚繞的沉香也叫人不耐煩。眉譜翻了又翻,心上人不在身邊,對一切事情都提不起興致。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浥(yì):沾濕。淚浥,被淚水沾濕。
紅箋(jiān):紅色信紙。
喚:呼叫,喊。
金碧:金碧山水,即以泥金、石青、石綠三色為主的山水畫。古人多將此畫于屏風、屏障之上。
水沉香:即沉水香,又名沉香。落葉亞喬木,產于亞熱帶,木材是名貴的熏香料,能沉于水,故名。
眉譜:古代女子畫眉毛所參照的圖譜。
“屏障厭看金碧畫,羅衣不奈水沉香。”鑒賞
賞析
這首《浣溪沙》繼承了傳統詩詞寫作一大風格,便是情感女性化。
這首詞是以詞人妻子的角度寫,通過描寫妻子對詞人的深切懷念來表達詞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全詞在情感上收放并進,雖詞淺意顯,卻更顯得情深意切。從總體上看,全詞在“怕”、“閑”、“厭”三階段情感遞進中上升。
上闕“淚澠紅箋”起首,基本奠定全詞的格調。“淚浥紅箋”是一種情感的外放,在情感統攝上,有開門見山的優勢。接著寫“嬌鳥”、“喚人”,卻“怕開窗”,這時,在情感的表現方式上,較之“淚浥紅箋”,相對內斂一些,用“怕”來表現內中矛盾,她大抵會黯然神傷:“此遭啟窗看,只怕又是,一番空倚欄?!苯又楦幸姘l收了一番,用了“閑”這看似無情感的詞。然而這“閑”是藏著極深沉情感的,“閑”與“好時光”的交織,讓她無比無奈與痛苦。
下闕并未脫離上片的情感軌跡。第一句“屏障厭看金碧畫”中的“厭”字,是全詞情感的最高點,余下幾句,盡是這時情感飛瀑直泄而下的水流,“羅衣猶覺寒”,“眉譜無心思”?!皡挕弊州^之“淚”、“怕”,更為深沉,所以內斂得也最深。這時她對外部世界的一切只是一個“無心”,對那些氤氳的沉香、華麗的屏畫、繽紛的眉譜等,就因一個“厭”,不聞、不看、不畫,無有適意,無不傷懷,看似“天命無常,人事隨興”,其實心中的情感確是最為激烈的。這種“非我所愛,皆我所恨”的細膩而激烈的情感,逐漸從詞中表現出來。
回看全詞,詞人在情感處理上頗有一些小心思。在情感的處理手段上,采用“收”的方法,而情感的表現上,卻是念人傷懷,愈感愈深,遞相深進地“放”。這首詞很短,可謂“小制”,然情感上卻收放并進,讀之味足,感慨至切。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成婚于康熙年間,婚后與妻子伉儷情深。在相思難耐之下,為了抒發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作下此詞。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常瞧浔姸啻碜髦?。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 屏障厭看金碧畫,羅衣不奈水沉香。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浣溪沙·淚浥紅箋第幾行》
- 乍入霓裳促遍。
出自 宋代 柳永: 《柳腰輕·英英妙舞腰肢軟》
- 君莫恨、埋愁無地。
- 姹紫嫣紅零落否,人替花愁。
- 好夕良天長孤負。
出自 宋代 柳永: 《迷神引·紅板橋頭秋光暮》
- 離閔而不遷兮,愿志之有像。
- 寂寂鎖朱門,夢承恩。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昭君怨·深禁好春誰惜》
- 休太息,須信道、諸公袞袞皆虛擲。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 銀塘靜、魚鱗簟展,煙岫翠、龜甲屏開。
出自 宋代 柳永: 《玉蝴蝶·漸覺芳郊明媚》
- 今則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運之掌,賢與不肖何以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