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譯文及注釋
譯文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銀河,仙人萼綠華常來凡間羊權(quán)家。飛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著潮勢就可以走遍天涯。
在夫差的故國,潮聲如雷滾動;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騰。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撫琴的伯牙,譜寫潮聲,可與《水仙操》比高下。
注釋
南歌子:詞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歸”“”春宵曲”“碧窗夢”“風蝶令”等。雙調(diào)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韻。
槎(chá):木筏。
萼綠華:傳說中女仙名,年約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晉人羊權(quán)家。
丹砂:又稱朱砂,辰砂。
雷輥(gǔn):雷滾;雷鳴。
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傳說是海神。
“坐中”二句:傳說俞伯牙向成連學琴,三年不成,后隨師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藝大進。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鑒賞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展開想象,把江潮同神話傳說聯(lián)系起來。頭兩句作者引用兩個典故,說明天上與人間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寫潮勢。潮聲如驚雷滾動,潮水如鳥云翻滾,聲勢奪人。全詞想象豐富,氣勢磅礴,用典多而貼切。
上片以神話的筆調(diào),寫觀潮時產(chǎn)生的美好感覺。
“海上乘槎侶”, 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來來去去的幻境,神奇極了。錢塘江八月觀潮成為杭州人傳統(tǒng)的習俗。西晉張華《博物志》載:“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
“仙人尊綠華”,為第二潮景。“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東坡《望海樓晚景五絕》忽然,有一來去無定的九百歲仙女羅郁站立潮頭上。以此比擬潮之形態(tài),美麗極了。
“飛升元不用丹砂”,為第三潮景。只見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煉成的丹藥,全憑著道家的道,即《子華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無所不在也。人能守元,無則守之;人不守元,元則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擬潮頭之漲勢,壯觀極了。“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照應第一潮景,直寫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頭要到來的地方吧,那遠在天邊。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闊極了。
上片由三個潮景組成錢塘一大奇觀, 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
下片則以神話與現(xiàn)實交匯呼喚的手法,把觀潮給人們的藝術(shù)享受渲染得淋漓盡致。
“雷輥夫差國, 云翻海若家”,狀潮之聲勢浩大。那潮聲如雷鳴聲震動整個杭州城,如云翻滾驚動海若海神國家。雖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辭,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實。東坡善于慣用比喻方法來誼染他筆下的人事景物。
“ 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馀聲歸向、水仙夸”,措繪望海樓上的琴聲與潮聲共鳴的韻味。坐席中有人舒暢、徐緩地撥弄起伯牙琴,盡取那遺留下無盡之音,正好與潮聲形成鮮明的對比,真有“徐聲投林欲風雨,末勢卷土猶溪坑”(王安石《九井》詩)的韻味。全歸響在于伯牙彈奏的《水仙操》美好綺麗琴聲。雖然不免帶有神話色彩,但伯牙“聞海水洞滑崩撕之聲”靈感爆發(fā),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競驚天地面成為中國古代操琴妙手,又給讀者以無窮的啟示:天才常常是從移情靈感中悟出來的。
詞人以飛翔不繁與幻怪離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見少見、直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潮,潮水來去翻騰于天地之間,縱恣無礙酣暢淋漓,令觀潮之人不覺飄飄然亦欲隨之暫離人間遠奔天涯。白日飛升的仙人與翻騰不羈的狂潮,于詞中交融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詞人會于詞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掙脫世網(wǎng)的意念。全詞描寫錢塘江潮,用神話傳說和各種比喻來形容它的聲勢,意境壯闊,富于想象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時東坡任杭州太守,蘇伯固(堅)任監(jiān)稅。兩人交往甚密,時有詩詞唱和,這首詞即為東坡和和蘇伯固在錢塘江畔觀潮后所寫。
王文誥《蘇詩總案》認為此詞作于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通判杭州時。而劉尚榮《鈔本〈注坡詞〉考辨》和吳雪濤《蘇詞編年辨證》認為此詞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發(fā)北風涼。吳山楚澤行遍,只欠到瀟湘。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蟬蛻塵埃外,蝶夢水云鄉(xiāng)。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九歌·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zhí)茫县愱I兮珠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qū)山去,鏖戰(zhàn)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游雙溪記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同入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zhí)滴亩斯股幔笥晗獫q,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入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nèi)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huán)。處于環(huán)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幾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于此楣,優(yōu)游自適于此者數(shù)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窶,從故人于風雨之夕,遠思文瑞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