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明月還沒有從高高的群山升起,就已經發出了萬丈星云之光。
杯中的酒還未飲盡,天上宮闕就開始翻涌。紛亂的云四處飄散,好像浪濤下落。
如果誰要為天公清洗眼睛,應該會耗費銀河里的數千斛水。
明亮的月光使我更冷靜地洞察世態人情,我心湛然,磊落光明。
西南方向的心宿和彈丸一般大,角尾二宿亮光閃爍,環繞著蒼龍七宿。
今晚月光很強,星光顯得更加微弱,我集中目光也看不見它們。又怎么容許燈籠火在秋日寒氣之中與月爭光呢?
什么人在古汴河邊停船靠岸?人們做了許多魚龍形狀的燈,游戲賞月。
水燈曲折排列,隨著歌聲節拍和船的浮沉上下盤旋舞動。
燈籠中的燭光熄滅,月亮也轉到山前。浪打風吹使燈籠顫動,哪里還能堅固?
明月容易下沉,人也終究會散去。我回家后呼喚取酒再度賞月。
堂前的月色更加皎潔美好,寒蟬在含露水的草叢中咽咽而鳴。
掀起簾子,推開門戶,寂靜得好像沒有人。窗下只有我的孫兒楚老在低哭。
子由啊,你不要因為清貧而感到羞愧,古來對月題詩的人能有幾個?
太陽一出,好像世事皆變,中秋夜恍若置身瑤臺的賞月賦詩之境,仿若夢一場。
注釋
和(hè):依照別人所作詩詞的題材和體裁而寫作。
子由:指蘇軾的弟弟蘇轍。
瑞光:指月未出時星云之光。
萬丈:一作“千丈”。
白毫:白色的光芒,指月亮將升起時閃出的光。
銀闕:指天上宮闕,傳說為仙人或天帝所居。《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這里代指明月。
脫壞:指天上積云散開零亂。
崩濤:浪濤下落。
“誰為”句:化用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念此日月者,為天之眼睛。”眸子,眼睛,此指月。詩人謂月為天之眼。
明河:即銀河。斛(hú):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斗,后來改為五斗。
湛然:明亮之狀。
心不起:指心里沒有世俗的雜念。
火星:星名。又名大火,即心宿。一作“大星”。
彈丸:形容極小。
角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兩宿。
奕奕:光明貌,亮光閃動貌。
蒼龍:蒼龍七宿。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稱蒼龍。蟠:屈曲,環繞,盤伏。
注眼:謂集中目光看。看不見:極言星暗以反襯月明。
更許:猶言豈許、寧許。
螢火:本指螢火蟲發出的光,這里比喻人們游玩的燈籠火。
爭清寒:在秋日寒氣之中與月爭光。
艤(yǐ)舟:停船靠岸。
古汴(biàn):古汴河由鄭州、開封,流經徐州,合泗水入淮河。此特指徐州汴、泗合流之處。
魚龍:指魚燈、龍燈。
曲折:狀水燈排列之形。
“低昂”句:作者自注:“是夜,賈客舟中放水燈。”低昂,狀水燈上下波動。赴節,按音樂節拍。歌板,即拍板,一種樂器。歌唱時用以打拍子,故名。
青熒:青光閃映貌。此指水燈之光。
滅沒:燭光熄滅。山前:一作“前山”。
浪飐(zhǎn)風回:浪打風吹使燈籠顫動。飐,《說文解字》:“飐,風吹浪動也。”豈復堅:哪里還能堅固。
咽咽:嗚咽哀切之聲。
寒螀(jiāng):古書上說的一種蟬。《爾雅·釋蟲》:“蜺,寒蜩。”郭璞注:“寒螀也。似蟬而小,青赤。”鳴:一作“啼”。
“窗下”句:作者自注:“近有一孫,名楚老。”楚老即蘇簞,蘇邁之子。咿啞,象聲詞,小兒學語或低哭聲。
南都從事:指蘇轍。從事,古官名。漢代州刺史之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均稱從事史。又有郡國從事史,每郡一人,主管文書等。時蘇轍為南京簽判,與古從事相當。莫羞貧:不要因貧而羞。蘇轍原詩有“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之句,故作者以此寬慰他。
“明朝”句:化用唐武元衡《夏夜作》:“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怳(huǎng)然:同“恍然”,好像,仿佛。瑤臺客:神仙。瑤臺,神話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東晉王嘉《拾遺記·昆侖山》:“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鑒賞
賞析
這首長歌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之一。開端寫明月未出和初出之景,瑞光生白毫,銀闕涌蒼穹,云散如崩濤,并想象用銀河水洗天公眸子。接下去寫星宿、水燈、寒螀、露草等,營造出一片澄明之境,滲透著對景懷人之情。詩人極寫中秋明月之美和他人的歡樂,更襯托出自己悲涼的心情和寂寞的處境。最后又安慰鼓勵對方,突出手足之深情。全篇單行直貫而下,想象奇麗,比喻新警,詩句流麗婉轉,唱嘆有致,令人吟誦不已。
詩一開篇即描寫明月出來的雄偉氣勢,月亮還未出群山之時,已經是光芒萬丈。“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寫出了月亮升起的景象,描述得靈動詭譎,有聲有勢,氣象壯闊,明月不可阻擋之勢和它的光彩讓人詫異。接著,詩人收筆,寫月亮的明亮與光潔,“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就有幾分小巧。將月亮比作明亮的眼睛,該花費銀河千斛水,才使眼睛如此明亮,奇思妙想,令人驚嘆。可見蘇軾的詩歌在重情感而不拘于情感、重氣勢而不拘于氣勢的表現中,粗獷間有細膩,厚重間有輕盈。
繼而詩人又將月亮與蒼龍七宿相比較,反襯月亮的明凈。心宿“如彈丸”,在西南方向閃著光芒;整個蒼龍七宿盤在西天,熠熠發光。到中秋的夜晚,角、亢、氐等星宿已落入西方地平線,并不是整個蒼龍都可見,所以詩人又補充道“注眼看不見”。月亮升起之后,星光更暗淡了,仿佛在與飛舞的螢火蟲爭奪著光亮。“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隨歌板”,描寫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引人遐想。詩的后半部分,從描寫家庭賞月的歡樂和溫馨,寫到對遠方弟弟的思念和勸慰。“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這是安慰鼓勵蘇轍的話,意思是說,雖然貧困,卻能對月賦詩,這儒雅的生活也足以快意。
全詩景情交錯,從天宇山川寫到社會民俗,再到家庭親情,詩情頓挫,低回中轉酣暢,激越中出哀婉,實為中秋詠月長詩中的上乘之作。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于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八月十六日,當時蘇軾在徐州任上,而弟弟蘇轍在南京留守簽判任上。前一年中秋時節,兄弟二人在徐州同賞月,蘇軾在《陽關曲·中秋月》中就已感嘆“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一年之后,兄弟二人天各一方,而蘇軾自己又憔悴病臥,心情哀傷。蘇轍寫了《中秋見月寄子瞻》寄給蘇軾,其中流露出“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的感慨,蘇軾就寫了這首和詩來寬慰他。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