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寄湖南張郎中”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住的地方靠近寒冷的江水,夜不能寐只能臥聽江水聲;月光下的竹影映在窗戶上,心中情緒翻涌。
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遙遠的故鄉,只能在夢中回到洛陽城。
注釋
湖水闊:指故鄉遙遠不可觸。
“旅次寄湖南張郎中”鑒賞
賞析
這首詩的詩眼是“歸夢”。詩中的“歸夢”寫夢中返鄉是那么容易,突出了鄉思之深、之切。 “歸夢”因旅次見聞引發,前兩句中江水漫流之聲、月下竹影之形,是“歸夢”之因;而“歸夢”則是思鄉之情的集中表現。
“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臨窗亂月明。”里的寒江點出天氣的特征和江水的冰冷,近戶和漫流聲的照應,說明是在江邊聽著江水聲,那么這寒夜寒冷的江水無疑給了詩人一些觸動 這是一首寫在夜里的詩,詩人由于對故鄉的思念而夜中不能寐才會靜聽水聲,也可能半夜醒來深感寒意而說寒江。 半夜醒來念及故鄉而四顧茫然,萬籟寂寂間惟寒江濤濤,詩人也就把對故鄉的哀愁和想念寄托給了這江水。 月明是月光的意思吧。亂是不是說心里的情緒在起伏。前面的竹影當窗是個幽雅的環境,只是一個亂字把詩人營構的寧靜的小窗幽靜打破了。也激起情感的一個波瀾。后兩句是講思鄉之情不受地域的局限,夜來還到又強調了時間,也讓這種思鄉情突破地理的限制。 亂也可以想象成竹影搖亂,也就是說有風,江邊很容易有江風的。這樣就在靜景中有了動態。
可以說明他當時應該在洛陽一帶,所以是說思鄉之情隨他到了洛陽。“歸夢不知湖水闊”,這句的湖水闊應是指故鄉遙遠不可觸,“闊別多日”“離別多時”闊既指的是湖面寬廣,也指與故鄉的距離太遙遠。以這種遠來寫“夜來”,表現歸鄉的念頭太強烈太迫切,而使他遙想,使他做起了“歸夢”。“歸夢”不知道湖水廣闊,不知道萬水千山的距離是渺茫的,但詩人是知道的,明知道還這么寫,明知道不能見還要做“歸鄉之夢”,這也就是詩人出發思鄉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應該說前兩句是鋪墊的蓄勢,借景物抒發心中的憂愁,后兩句用想象與擬人的手法傳達思鄉的愁苦。
戎昱簡介
唐代·戎昱的簡介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陜西)。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后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游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 戎昱的詩(1篇)〕猜你喜歡
游雙溪記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同入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入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處于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幾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于此楣,優游自適于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窶,從故人于風雨之夕,遠思文瑞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九歌·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
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流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