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席上贈楚守田待制小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歌女們剛剛學會化妝,正是在妙齡芳華的年紀。歌女們的嫣然一笑,讓陽城、下蔡二縣的官員們著迷。請求田君莫唱人生短暫事難圓之歌。
在很薄的紗帳中,吹笙的歌女散發(fā)出輕飄的香氣。月夜下,在庭院中擊節(jié)跳舞的歌女們舞姿迷人。一曲唱罷,那紅色的水袖垂罩著一雙七寸金蓮。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diào)四十二字,五平韻。
田待制:據(jù)《蘇軾文集》卷三八記載,田待制當是楚州知守田待問,又名田仲宣,海州沭陽(今屬江蘇省)人。小鬟(huán):小女孩的發(fā)髻,這里代指歌女。
畫鴉:指婦女在額上涂鴉黃。
陽城下蔡困嫣然:意謂陽城、下蔡的人都被美人的嫣然笑容所迷惑。陽城、下蔡,戰(zhàn)國時楚國的兩個縣名。困,迷惑。嫣然,嬌媚的笑態(tài)。
憑:請求。短因緣:意謂人生苦短。
霧帳:很薄的紗帳子如霧朦朧,故名霧帳。嫋嫋(niǎo):輕飄繚繞的樣子。
霜庭:日月光照下的庭院。按舞:擊節(jié)跳舞。月娟娟:月光照耀著歌女柔美的姿態(tài)。
雙纏:古時陋習,女子用布帛纏住雙腳,以為腳纏得越小越美,美其名曰“七寸金蓮”。
“浣溪沙·席上贈楚守田待制小鬟”鑒賞
賞析
上片,詠田待制的歌女們的美貌如天仙。“學畫鴉兒正妙年”,勾畫歌女們剛剛學會化妝后的嬌媚貌態(tài),點明歌妓正當妙齡芳年。讓人一眼相見,就會有“湖山明秀,豆蔻梢頭春欲透。學畫鴉兒,多少閑愁總未知”的“天人合一”的和諧感。“陽城下蔡困嫣然”,點明州人不得不為歌女的容貌所傾倒。再見歌妓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憑君莫唱短姻緣”,引用古典,勸慰田待制,實際上也是蘇軾自慰,但愿田待制不要再唱那人生短暫事難圓的悲歌。君不見這小鬟歌女才貌雙全,“陽城下蔡困嫣然”,是田待制的情操最大陶冶。
下片,詠田待制的歌女們迷人的舞姿。“霧帳吹笙香嫋嫋”,運用通感,將視覺、聽覺、嗅覺通融一體,寫“霧帳”里吹笙的小歌女的迷人場面。似帳非帳,似霧非霧,似嫋非嫋,呈現(xiàn)著一種朦朧美態(tài),頗有“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李賀《秦宮》)詩的韻味。“霜庭按舞月娟娟”,描繪月夜庭院擊節(jié)跳舞的歌女迷人的舞姿。“霜庭”寫月白的演出環(huán)境,“月娟娟”寫歌女如月色柔美的姿態(tài),“按舞”寫歌女翩然起舞的節(jié)奏感。這一切生動塑造了如月宮嫦娥般的歌女形象,表現(xiàn)了圣潔高雅的人格美和藝術(shù)美。“曲終紅袖落雙纏”,運用特寫的筆法,將田待問的宴飲言歡場面,將陪伴的歌女們輕歌曼舞推向高潮,戛然而止。一個個亭亭玉立、“紅袖落雙纏”的小鬟歌女站立眼前,別有“夜深忽夢少年事”,“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的滋味在心頭。
全詞,語言輕快,意境高超。蘇軾觸景生情,借宴席上田待制的歌女們的形象,贊頌田待制的治績、風流和閑居生活。抒發(fā)了蘇軾對人生的感嘆,要以高雅的藝術(shù)生活來排遣政治愁悶。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浣溪沙》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是時,田待問正為楚州太守。東坡去泗州途中停留楚州,田以貴客待之。席上,對飲言歡,歌舞助興,東坡作此詞以贈小鬟歌女。 ?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周亞夫軍細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