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張氏園亭記
道京師而東,水浮濁流,陸走黃塵,陂田蒼莽,行者倦厭。凡八百里,始得靈壁張氏之園于汴之陽。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蒲葦蓮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果蔬可以飽鄰里,魚鰲筍菇可以饋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吳興,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輿叩門,見張氏之子碩,碩求余文以記之。
維張氏世有顯人,自其伯父殿中君,與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靈壁,而為此園,作蘭皋之亭以養其親。其后出仕于朝,名聞一時。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圍,岸谷隱然。凡園之百物,無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譬之飲食,適于饑飽而已。然士罕能蹈其義、赴其節。處者安于故而難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違親絕俗之譏,懷祿茍安之弊。今張氏之先君,所以為子孫之計慮者遠且周,是故筑室藝園于汴、泗之間,舟車冠蓋之沖。凡朝夕之奉,燕游之樂,不求而足。使其子孫開門而出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于以養生治性,行義求志,無適而不可。故其子孫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稱,處者皆有節士廉退之行。蓋其先君子之澤也。
余為彭城二年,樂其風土。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將買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靈壁,雞犬之聲相聞,幅巾杖屨,歲時往來于張氏之園,以與其子孫游,將必有日矣。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記。
“靈璧張氏園亭記”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離開京師向東行,河水里卷著濁泥,道路上飛起黃塵,高坡田野蒼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來到靈璧。張氏的園亭位于汴水的北面。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長竹,粗大蔭郁的喬木,園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園中的蒲草蘆葦蓮花菱角,讓人聯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讓人感覺到山林的清爽;奇花異草,讓人回憶起京、洛的繁華;高堂大廈,有吳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園中深廣可以隱居,出產豐饒可以養家。瓜果蔬菜可以饋贈鄰里,魚鱉新筍可以招待來自遠方的賓客。我從徐州改知湖州,由商丘乘船,三天后到達張氏園亭。我坐著小轎來到他家門前,見到了張氏的兒子張碩。張碩請我寫一篇文章為記。
張家世世代代都有顯達的人,從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親通判府君那一代,開始在靈壁縣定居,建造了這個園子,在池邊修建了一座亭臺奉養雙親。后來他們到朝中做官,在當時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資財,不斷地增修擴建,到現在五十多年了。園子里的樹木都已長成十圍之粗,濃蔭遮蔽了河岸。園中的各種景物,沒有一樣不令人賞心悅目,我相信他們一定是花了許多力氣和時間。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國君。就像飲食一樣,自己感到適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難做到合于古人所說的君臣節義。居于鄉野的人安于現狀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為利益所牽而不愿退出。于是他們就有了違拗親情自命高潔或貪圖利祿茍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們的譏諷。如今張氏的先人,為子孫后代考慮得長遠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種植園林的地址選擇在汴水、泗水之間,此地是舟船車馬官員來往的要沖。凡衣食之需,飲宴游覽之樂,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滿足。讓他們的子孫邁出家門出去做官,朝堂不過幾步之遙;閉上院門回家隱居,就可以坐臥于山林之內。對于貽養性情,推行仁義保持志節,無一不非常適合。因此他們的子孫凡出仕的人都獲得了循良的名聲,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潔謙退的德行。這都是他們先人的遺風。
我在徐州做了兩年知州,很喜歡那里的風土人情,不忍心離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厭棄我,我打算在泗水濱買地歸老。往南可以望見靈壁,雞犬之聲相聞,頭裹幅巾手拄竹杖,時時往來于張氏之園,與他們的子孫交游,我相信這一天已為時不遠了。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記。
注釋
靈壁:即今安徽靈璧縣。
張氏園:為宋仁宗時殿中丞張次立的莊園。
道京師而東:取道京城開封向東走。
水?。褐感写?。
濁流:指黃河。
黃塵:黃色塵土,指毗鄰黃河、黃土廣布的開封一帶。
陂(bēi):池。
汴(biàn):汴河,流經靈壁,今已淤塞。
陽:水的北面?!兑懔簜鳌べ夜四辍罚骸八睘殛枺侥蠟殛?。”
森然:草木繁密的樣子。
蓊(wěng)然:茂盛的樣子。
余浸:此指汴河淤涸后留下的水坑。浸:湖澤。
巖阜(fù):巖石堆成的山。阜:土山。
蒲:又名“香蒲”,水生植物名。
芡(qiàn):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常浮于水面。
椅:木名,即山桐子。
檜(guì):植物名,亦稱“圓柏”、“檜柏”,柏科,常綠喬木,高可達二十米。
京洛:洛陽的別稱。因東周、東漢均建都于此,故名。
茹:蔬菜的總稱。
彭城:今江蘇徐州。
吳興:今浙江吳興。
宋:指彭城,春秋戰國時屬宋國地,故稱。
肩輿(yú):轎子,在這里用作狀語,乘著轎子。
維:語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
顯人:顯達有地位的人。
殿中:殿中監,官職名。
先人:指張碩之父。
通判:官名,宋代州府副行政長官。
府君:漢魏以來對人的敬稱。
蘭:蘭草。
皋(gāo):沼澤。
十圍:指樹木粗大。圍:計量圓同的約略單位,指兩臂合抱的長度。
狃(niǔ):貪。
違親:違背父母。
絕俗:指遺棄世事。《晉書·華軼傳》:“棲情玄遠,確然絕俗?!?/p>
懷祿:留戀爵位?!稘h書·楊敞傳》附楊惲《報孫會宗書》:“懷祿貪勢,不能自退。”
藝:植。
泗(sì):泗河,也稱泗水,發源于今山東泅水縣東蒙山南麓。此指其支流。
舟車冠蓋之沖:水陸交通及官吏往來(出入京師)之要道。冠蓋:官吏的服飾和車乘,借指官吏。
燕游:宴飲游樂。
跬(kuǐ)步:半步,跨一步,極言路近,方便?!镀堊印駥W》:“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市朝:指眾人會集之處。
循吏:奉職守法的官吏。
良能:賢良而多才。
節士:有節操之人。
廉退:廉潔謙退。
莫余厭:即莫厭余,沒有人厭煩我。莫:無、沒有,客氣之言。
幅巾杖屨(jù):均作動詞,謂戴上幅巾,拄上手杖,穿好鞋子,即作好外出訪友的準備。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頭發,是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屨:麻、葛等制成的單鞋。
“靈璧張氏園亭記”鑒賞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作者從彭城移守吳興,乘船沿水路向南稍偏東的方向走了三天路程,就到達張氏園亭,見到張氏的兒子張碩。張碩請他為自家的園亭寫一篇記,作者欣然應允,于二十七日寫成這篇《靈壁張氏園亭記》。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高陽臺·將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歸吳下置酒話別離懷惘惘
暗水通潮,癡云閣雨,微陰不散重城。留得枯荷,奈他先作離聲。清歌欲遏行云住,露春纖、并坐調笙。莫多情,第一難忘,席上輕盈。
天涯我是飄零慣,任飛花無定,相送人行。見說蘭舟,明朝也泊長亭。門前記取垂楊樹,只藏他、三兩秋鶯。一程程,愁水愁風,不要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