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 陶弘景的詩文(3篇)陶弘景的名句(0條)〕生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江蘇南京)人。
生于江東名門。祖陶隆,于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幫助修訂《本草集注》。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閱為務?!保ā赌鲜贰罚┖箅[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492年,陶弘景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隱居于曲山。梁武帝蕭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后來,梁武帝無法,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于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結合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并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二牛圖》等等。他的文章《答謝中書書》(又名《山川之美》)被選入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教科書,也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六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中。
人物軼事:辭官歸隱
弘景博學多識,讀書逾萬卷,于六經諸子史傳無所不通。17歲時便與江學文、褚炫、劉俊等為宋朝外明四友。齊高祖作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朝儀大事多取決于他。然他雖身在朱門,卻獨居一室,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讀書)為務,晝夜研讀繕寫符圖經集,于養生服食諸道,漸至通幽探微。如此積年累月,漸覺徹悟,遂萌隱居修行之志。于齊永明十年壬申決意出行歸隱。起初他并未上表齊武帝辭行,不告而別,掛朝服于神武門鹿市,徑出東亭而行。而后告訴隨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話別。王晏深知其志,對他說:“皇上治事甚嚴,不準許臣屬作離奇之事,你這樣不辭而別,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來,反而達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為名利,你所說的確有道理,應向皇上直言為是?!庇谑呛刖吧媳黻愓\,以表自己解官歸隱之意。表中大意是,我聽說無論堯帝之時,還是漢朝都有養生的風氣。我為官已久,哪能留戀榮華富貴,所學也不是為了利祿。因此常想回歸大自然,過田園生活,領略自然之美。我這就要離開宮庭了,臨行之際,不勝眷戀,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齊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為感動,不但下詔批準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給予賞賜,賜帛十疋,燭二十梃。又別勑: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餌。對他的養生修道之事給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臨行公卿相送于征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克道,人們都說是宋齊以來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榮。弘景一行來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來,便于山中建館。弘景說此山是金壇洞容,周圍百五十里,名華陽之天,漢時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館隱居,自號華陽隱居。故人稱他為陶隱居。自此,弘景開始了他的長達四十余年的隱居修行生活。弘景歸隱之后,有沈約為當時的東陽郡守,因為敬佩他的志向與節操,多次寫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上書武帝,告之“梁”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后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并賜以鹿皮巾,后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并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咨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