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xiàn)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 孟郊的詩文(4篇)孟郊的名句(0條)〕軼事:巧挫欽差
唐朝時候,武康縣出了個才子叫孟郊。這個孟郊出身微賤,但讀書用功,方才出眾。
一年冬天,有個欽差大臣來到武康縣了解民情。縣太爺大擺宴席,為欽差大人接風(fēng)。正當(dāng)縣太爺舉杯說“請”,欽差大人點頭應(yīng)酬的辰光,身穿破爛綠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進來。縣太爺一見很不高興,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來了小叫花子,真掃雅興。”
小孟郊氣憤地頂了一句:“家貧人不平,離地三 尺有神仙。”
“唷!小叫花子,你甭獅子開大口,我倒要考考你。我出個上聯(lián),你若對得出,就在這里吃飯。若是對不出,我就判你個私闖公堂,打斷你的狗腿。”欽差大臣陰陽怪氣地說。
“請吧。”小孟郊一點也不害怕。這欽差大人自恃才高,又見對方是個小孩,便搖頭晃腦地說:“小小青蛙穿綠衣”
小孟郊見這位欽差大臣身穿大紅蟒袍,又見席桌上有一道燒螃蟹,略一沉思,對道:“大大螃蟹著紅袍”
欽差一聽,氣得渾身象篩糠,但有話說在先,又不好發(fā)作,便對縣官說:“給這小兒一個偏席,賞他口飯,看我再和他對。”
這老欽差三杯老酒落肚,又神氣活現(xiàn)開了,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陰陽怪氣地說:“小小貓兒尋食吃”
小孟郊看著象饞狗啃骨頭似的欽差大臣,又看著拍馬溜須的縣太爺,心想,你們這幫貪官污吏,便怒氣沖沖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糧”。
欽差大臣、縣太爺一聽嚇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來他們吃得正是救災(zāi)的銀子呢,只好做賊心虛了。
鐵事:郊島情結(jié)
中唐詩人孟郊、賈島的合稱。孟郊比賈島大28歲,是賈島的前輩詩人。但他們都是遭際不遇,官職卑微,一生窮困,一生苦吟。
孟郊“一生空吟詩,不覺成白頭”(《送盧郎中汀》);賈島“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戲贈友人》,相傳他“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魏泰《臨漢隱居詩話》)。他們又都是韓愈的詩友。韓愈對他們的詩也都很贊賞,說孟郊詩“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薦士》),賈島詩“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但重視郊較過于島。郊、島二人偶有詩相投贈,在當(dāng)時并不齊名。唐末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孟郊為“清奇僻苦主”,賈島則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宋代歐陽修始以兩人并舉,謂“孟郊、賈島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氣”(《書梅圣俞稿后》),蘇軾有“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之論。二家詩“清奇”“悲愁”,造語刻煉,白描不用詞藻,是共同之處。但孟郊詩以五古為主,不作律詩;賈島詩以五律為主,古體較少;孟郊對社會生活觀察較廣,感情較深,有關(guān)心國事民生的作品;賈島則生活較窄,對世事較冷淡,一味枯寂幽峭,情調(diào)凄黯,是不同之處。潘德輿以為“郊島并稱,島非郊匹,人謂寒瘦,郊并不寒也”(《養(yǎng)一齋詩話》)。此論有代表性。但賈島對后來的影響大于孟郊:晚唐五代被詩論家稱為“賈島時代”(聞一多《賈島》),宋代“九僧”、“四靈”,明代“竟陵派”,清代“浙派”,學(xué)賈島成為流派;學(xué)孟郊的只是個別的詩人。
故里
早年生活
唐天寶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縣尉,家中清貧,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青年時代隱居于河南嵩山,但關(guān)于這段經(jīng)歷的起訖時間與具體情況,已不可考。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貞元六年(790年),即孟郊三十歲至四十歲這段期間,他在河南目睹過當(dāng)時的藩鎮(zhèn)之變,在信州上饒為陸羽新開的山舍題過詩 ,后來又在蘇州與詩人韋應(yīng)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蹤不定,卻是除去寫詩以外,并沒有其他什么事業(yè)可以記述。
中年及第
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歲,才在故鄉(xiāng)湖州舉鄉(xiāng)貢進士,于是往京應(yīng)進士試。
貞元八年(792年),下第。可能就是在這次應(yīng)試期間,他結(jié)識了李觀與韓愈。《舊唐書》本傳說孟郊“性孤僻寡合,韓愈見以為忘形之”;兩人的性格都異乎流俗,是他們訂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韓愈年長十七,寫詩筆力也足與韓為敵,但他命運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為得到韓愈的表揚推崇,才詩名大振,成為韓愈這一詩派的名士。貞元九年,孟郊應(yīng)進士試,再下第。
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yīng)試,才得進士登第,隨即東歸,告慰母親。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貞元十五年,在蘇州與友人李翱相遇,嗣后又歷游越中山水。
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zhuǎn)運從事,試協(xié)律郎,定居洛陽。
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歲,又奉母命至洛陽應(yīng)銓選,選為溧陽(在今江蘇省)縣尉。貞元十八年赴任,韓愈作《送孟東野序》說:“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去做縣尉是與他的愿望很相違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盡到一個縣尉的職責(zé)。溧陽城外不遠有個地方叫投金瀨(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積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賦詩,以致曹務(wù)多廢。于是縣令報告上級,另外請個人來代他做縣尉的事,同時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給那人,因此孟郊窮困至極。
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辭去溧陽尉一職。
晚年生活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鄭馀慶任盂郊為水陸運從事,試協(xié)律郎。自此,孟郊定居于洛陽立德坊。他的生活是到這時候才富裕一點,可以免于凍餓了。然而不久他又遭到喪子之痛。 ·
元和九年(814年),鄭馀慶為興元尹,奏孟郊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孟郊聞命自洛陽往,八月二十五日(公元814年9月12日),以暴疾卒于河南閿鄉(xiāng)縣,終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