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隋唐時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本書里。
楊炯
楊炯(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杰之一。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后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稱他為“楊盈川”。
陳叔達
陳叔達(?-635年),字子聰,吳興(今浙江長興)人,唐朝宰相,陳宣帝第十七子,陳后主異母弟。陳叔達出身于陳朝皇室,曾授侍中,封義陽王。陳亡入隋,歷任內史舍人、絳郡通守,后歸降唐高祖,擔任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唐朝建立后,陳叔達歷任黃門侍郎、納言、侍中、禮部尚書,進拜江國公。玄武門之變時曾建議唐高祖立唐太宗為太子,晚年以散職歸第。貞觀九年(635年),陳叔達病逝,追贈戶部尚書,初謚繆,后改為忠。
宗澤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名將。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并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后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浙東學派重要代表,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今鄞州區洞橋鎮沙港村)人。曾主講于浙江蕺山書院,廣東端溪書院。上承清初黃宗羲經世致用之學,博通經史,在學術上推崇黃宗羲、萬斯同,于南明史實廣為搜羅纂述,貢獻甚大,其著作極為豐富,達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數學術著作用力極深。其主要著作有:《鮚埼亭集》、《困學紀聞三箋》、《七校水經注》、《續甬上耆舊詩》、《經史問答》、《讀易別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