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
楊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隋朝權臣、詩人,杰出的軍事家、統帥。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堅為帝,任楊素為御史大夫,后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后,進爵為越國公,任內史令。楊廣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去世后謚曰景武。
于仲文
隋河南洛陽人,字次武。于顗弟。少好學不倦。及長,時稱名公子。北周時累遷至河南道行軍總管。從討尉遲迥,以謀俘迥將席毗羅,河南平。入隋,以坐叔于翼事下獄,上書陳辯,得釋。明年拜行軍元帥統十二總管以擊突厥。突厥見其軍嚴整,不戰而退。時尚書省文簿繁雜,吏多奸險,帝乃令仲文勘省中事,發擿甚多。又決渭河開漕渠以運糧。煬帝即位,遷右翊衛大將軍,參掌文武選事。后以遼東之役無功,系獄憂恚而病,困篤方出之,卒于家。
杜公瞻
杜公瞻,生卒年不詳,隋代文學家。中山曲陽(今河北保定一帶)人。隋衛尉杜臺卿侄子,官安陽令,曾奉敕編纂《編珠》,今存詩一首。杜公瞻為宗懔《荊楚歲時記》作注,并有意識地將《荊楚歲時記》所記南方風俗與北方風俗進行比較。后來,《荊楚歲時記》和杜公瞻的《荊楚歲時記注》一起流傳,人們習慣上仍將其稱作《荊楚歲時記》,從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國南北方的歲時風俗薈萃于一書之中,對中國歲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姚察
(533—606)隋吳興武康人,字伯審。姚僧垣子。勤于學業,聞見淵博,為時人所推重。初仕南朝梁。陳宣帝太建初為通直散騎常侍。聘于北周,時沛國劉臻以《漢書》疑事十余條,往訪求教。察皆引經據為之剖晰。劉臻以為名下定無虛士。使還,為陳宣帝、后主兩朝所重,累遷吏部尚書。陳亡入隋,詔授秘書丞,襲父北絳郡公。詔撰梁、陳二代史。煬帝大業二年所撰史書未畢功,將卒,戒子思廉續成之。
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華陰人(今陜西華陰)人,生于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麼。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唐朝謚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其孫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賀若弼
賀若弼(公元544年—公元607年),復姓賀若,字輔伯,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將領。賀若弼出生在將門之家,其父賀若敦為北周將領,以武猛而聞名,任金州(今陜西省安康)刺史。賀若弼以伐陳有功,封上柱國,進爵宋國公,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公元607年(大業三年),賀若弼被隋煬帝加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殺害。
明克讓
平原鬲人,字弘道。少好學,博覽書史,三禮尤所精研,龜策歷象感得其妙。仕梁及北周,為露門學士。與太史官屬正定新歷。累遷司調大夫。入隋,拜太子率更令。太子以師道處之,恩遇甚厚。奉詔與牛弘修禮議樂,當朝典故,多所裁正。文帝開皇十四年以疾去官。卒年七十。有《孝經義疏》、《古今帝代記》、《續名僧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