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后人并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龍山的紫云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
郭麐
郭麐(lín )(1767~1831)字祥伯,號頻伽,因右眉全白,又號白眉生、郭白眉 ,一號邃庵居士、苧蘿長者。江蘇吳江人。著作主要有《靈芬館詩集》(《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續集》八卷,《雜著》二卷,《雜著續編》四卷)、《江行日記》一卷、《唐文粹補遺》二十六卷,以及《蘅夢詞》、《浮眉樓詞》、《懺余綺語》各二卷等。
徐錫麟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于地主紳商家庭,幼讀私塾,喜歡算術、天文,先后取得廩生、副舉人等功名。因他常宣傳革命思想,仇視清廷,其父恐受連累,分了一部分財產給他,表示脫離父子關系。
林則徐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御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宋徵輿
宋徵輿(公元一六一八年至一六六七年)字直方,一字轅文,江蘇華亭人。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六年,年五十歲。順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徵輿為諸生時,與陳子龍、李雯等倡幾社,以古學相砥礪,故所作以博瞻見長,《四庫全書提要》云: “徵輿為諸生時,與陳子龍、李雯等以古學相砥礪,所作以博贍見長,其才氣睥睨一世 ,而精練不及子龍 ,故聲譽亦稍亞之云。”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詩稿十四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錢枚
[清](公元1761年~1803年)字枚叔,一字實庭,號謝盫,浙江仁和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卒于仁宗嘉慶八年,年四十三歲。嘉慶進士,官吏部文選司主事。好讀書,少時嘗手抄漢書一遍,以縱酒成疾卒。枚工詞,以清麗稱。有《心齋草堂集》及《微波亭詞》,有《齋心草堂詩鈔》。
汪懋麟
汪懋麟[公元一六四o年至一六八八年]字季角,號蛟門,江蘇江都人。生于明思宗崇禎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年四十九歲。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因徐乾學薦,以刑部主事入史館充纂修官,與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罷歸,杜門謝賓客,晝治經,夜讀史,日事研究,銳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與汪楫同里同有詩名,時稱“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閣集二十六卷,《清史列傳》行于世。
吳信辰
吳信辰(1721—1797),名鎮,甘肅臨洮人。1769年考中舉人,做過陜西耀州學正,升為韓城教諭,1773年任山東陵縣知縣,爾后調任湖南沅州知府,可是只干了一年,就因為下屬一個縣發生“諱盜”事件,被劾罷官。寫作了數千首詩,43首詞。著有《松厓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