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端
劉端(前165年—前107年),漢景帝劉啟之子,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后,封膠西王。史載劉端“為人賊戾,又陽痿,一近婦人,病數(shù)月,有所愛幸少年,以為郎。郎與后宮亂,端禽滅之,及殺其子女”。劉端在位四十七年去世,終于因沒有兒子繼承王位,封國廢除,封地并入朝廷,成為膠西郡。
虞姬
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名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記載)。一說姓虞(在《漢書·項籍傳》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記載)。生卒年不詳,出生地不詳(一說今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zhèn)虞溪村,一說今常熟虞山腳下虞溪村,一說今紹興縣漓渚鎮(zhèn)塔石村)。相傳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并有“虞美人”之稱。逝世年齡正史并無記載,據(jù)野史記載,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僅28歲。
蔡邕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zhèn))人,東漢文學(xué)家、書法家。權(quán)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xué)家蔡邕的女兒。初嫁于衛(wèi)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后,曹操統(tǒng)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xué)、音樂、書法。《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并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xué)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晁錯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xué)。在教導(dǎo)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