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愔愔人假寐,臥聽疲馬齧殘芻。”譯文及注釋
譯文
日落懸掛在寒煙繚繞的樹梢上,疲倦的烏鴉將要歸巢。寓居于燈影幢幢的旅舍之內,心旌搖蕩,就像那忽明忽暗青燈。
浮想翩翩,人難入睡;淅淅夜雨把窗扇輕敲。閉上眼睛力排干擾,還聽到槽頭的馬在嚼著草料。
注釋
濟州:即巨野(今屬山東)。
愔愔(yīn yīn):猶默默,安靜貌。
芻(chú):草料。
“小雨愔愔人假寐,臥聽疲馬齧殘芻。”鑒賞
賞析
這首詩寫旅居客館,靜夜無聊之時詩人的所見所感,出色地描繪出一個異常寂靜的環境,襯托出詩人寓居旅舍孤獨寂寞的心情。全詩情景交融,韻律和諧。
詩的一二兩句由暮寫到夜,由野外寫到室內,形成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寒林”,除了寫荒野郊景,黃葉零落,林木蕭疏,還暗寓著季節。“殘日”,也是一方面繪景,紅日西沉,暮靄彌漫,同時也明點著時間,已近黃昏之時。冬日傍晚,烏鴉要歸巢了。殘暉籠罩著疏林,寒林的梢頂盤旋著歸鴉,構成了暗淡凄冷的意境。第二句由外景轉為內景:“壁里青燈乍有無。”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為節》詩云:“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烏鴉歸林,旅人投宿,在此日暮天寒之際,寓居于燈影幢幢的旅舍之內,詩人心旌搖蕩,思緒紛亂。
詩的三四兩句由坐寫到臥,由雨寫到馬,宣泄了一種空虛、落寞的情緒。在昏暗的燈光之下,外面下起了淅淅小雨,更使人增加愁悶。終因時間過久,解衣而臥,但怎么也不能入眠,還聽到槽頭的馬在嚼著草料。夜闌人靜,疲馬嚼著殘芻,窸窣之聲,更使人覺得深夜的沉寂。“疲馬嚙殘芻”,既表明時間之久,夜之深,又表現聲音之弱。臥聽著疲馬嚙著殘芻,觸動著詩人疲于奔波,深感孤寂的情懷,更使他久久不能入眠。
這首詩寫詩人羈旅之中感到飄泊無定、前路茫然的感情,寓情于景,頗具功力。以物寓意,自然貼切。詩中的“烏”與“馬”既是實景,又傾注著詩人的感情。詩人將這兩物攝入詩篇,是有含意的。烏鴉暮投林,而人卻無家可歸,只得暫棲旅館。疲馬夜不眠,猶如人夜深仍然難寐。以景明情,含蓄蘊藉。詩人以殘日的余暉,青燈的微光,小雨的細聲,疲馬的嚙芻等自然之景,形成一種幽寂、空漠的意境,從而烘托出他的心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是寫作者羈旅途中,投宿濟州旅舍,見景生空虛、落寞、凄涼之情有感而作。
晁端友簡介
宋代·晁端友的簡介

晁端友(1029年-1075年),北宋詩人,字君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菏澤)人。他是著名詩人晁補之的父親,仁宗皇佑五年(1053)進士,知上虞。熙寧中為新城(今富陽新登)縣令,有善政。端友工詩詞,在新城時,邑中勝跡,多有題詠。與蘇軾友善。官杭州新城令。其詩為蘇軾、黃庭堅所稱賞。有《新城集》。
...〔? 晁端友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