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桂花何處落,月中空有軸簾聲。”譯文及注釋
譯文
獨倚在江樓上,樓上沒有點燈,這時夜露悄悄降臨,略帶寒意。當(dāng)晚風(fēng)輕輕搖動樓邊的翠竹時,仍不時傳來一陣陣賞月人的歡聲笑語。
傳說月中有吳剛伐桂,今夜月中的桂花落到何處呢?正當(dāng)我凝視滿地落桂,品味著這神話般的意境時,似乎聽到空中隱隱傳來卷簾之聲。
注釋
天竺(zhú):指天竺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
露:露水。凄清:微寒。
瑯玕(láng gān):原為神話中的寶樹,《荀子·正論》注:“瑯玕似珠,昆侖山有瑯玕樹。”后人遂常以瑯玕比喻秀竹,如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簟清瑯玕。”明:清晰可聞。
軸簾:即卷簾。軸,用作動詞,卷。
“一夜桂花何處落,月中空有軸簾聲。”鑒賞
賞析
這首詩寫中秋之夜詩人在天竺山賞月的獨特感受。前兩句寫江樓賞月的情景,夜已深沉,露水凄冷,但是并未減少人們賞月的豪興;后兩句由人間寫到天上,詩人正在品味凝思之際,忽聞月宮中傳來卷簾之聲,結(jié)句的“空”字暗含詩人的失落與惆悵。全詩主題為賞月,但自始至終無一筆寫月之皎潔,而是從側(cè)面著筆,以聲響襯托,更增添了撲朔迷離的夢幻色彩。
一二句寫詩人獨倚江樓,因為要賞月,所以沒有點燈;寒露悄悄降臨,說明夜已經(jīng)深了,然而,當(dāng)晚風(fēng)輕輕搖動樓邊的翠竹時,仍不時傳來一陣陣賞月人的歡聲笑語。前一句寫秋夜的靜謐,靜到了極點;后一句寫佳節(jié)的歡樂,歡樂也達到了高潮。以動顯靜,以聲襯寂,一靜一動,既矛盾又統(tǒng)一,構(gòu)成了中秋之夜特有的那種靜中有動的節(jié)日氛圍。周圍的氣氛是歡樂的,不過,這歡樂的氣氛僅僅是一種聽覺印象,是借助于夜風(fēng)隔著竹林間接地傳遞過來的。這就使詩人保持了一種超然的地位,與周圍的一切相聞而不相親,似乎在賞月的同時,也在觀賞著滾滾紅塵中的賞月之人。因此,在寧靜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中,又隱隱透露出詩人內(nèi)心的冷傲和孤獨。
最后兩句,詩人展開了想象,將目光從地下轉(zhuǎn)到了天上。視線轉(zhuǎn)移的觸發(fā)點是滿地落桂,據(jù)說天竺山的遍地桂花落自月宮,唐代詩人宋之問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即詠此事。這一美麗的傳說激發(fā)了詩人無限的遐想,“一夜桂花何處落,月中空有軸簾聲”。正當(dāng)他凝視滿地落桂,品味著這神話般的意境時,他似乎聽到空中隱隱傳來卷簾之聲。詩人寫舉頭望月,卻不寫月亮的團圓皎潔,也不寫月中嫦娥,而是寫想象中的月中卷簾之聲,以此來暗指神話里的月中之人。這樣的構(gòu)思十分巧妙,借聲寫人,令讀者去想象月中嫦娥的神情意態(tài),又以虛幻之聲反襯桂花無聲飄落的寂靜,使全詩更增添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夢幻色彩。同時,結(jié)句中的一個“空”字亦頗有深意,或許是寫月中嫦娥難耐寂寞而感到無奈,或許是寫詩人徒聞其聲不見其人而覺得遺憾,亦或許是寫兩顆寂寞的心靈在中秋之夜彼此吸引,卻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平添無限惆悵。這三層含義也許兼而有之,只能由讀者去品味和想象了。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湯顯祖晚年時期所作。中秋之夜,詩人來到天竺山賞月。小樓瀕江而建,在上面可以飽覽天竺風(fēng)光。習(xí)習(xí)晚風(fēng)吹來,使詩人頓生遺世獨立的快感。望著中秋的一輪明月,詩人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湯顯祖簡介
明代·湯顯祖的簡介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xué)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歷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后調(diào)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quán)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chuàng)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guān)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xué)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 湯顯祖的詩(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