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向亂離憂社稷,直將歌哭老風塵?!?/a>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他雖然官職低微、一生不得志,卻有稷、契一樣不平凡的心身。
離亂中一直憂心國家存亡,直到將要老死于顛沛的風塵中,還在用詩歌傾瀉悲憤。
在嚴武手下做官猶遭同僚忌恨,而真實的歷史記載則自能體現他真正的才能和誠心。
每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君王的恩澤,值得敬愛的是一個讀書人終成了愛國的忠臣。
注釋
南池:在今山東濟寧。杜少陵:即杜甫。杜甫曾居住長安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自稱少陵野老。
薄宦:低微的官,即小官。
沉淪:淪落。稷契:傳說為舜時二賢臣,稷管農業,契管教化,在此是作者借杜詩“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中杜甫的自比來贊頌杜甫。
社稷:古代天子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用指國家。
直將:只將。
歌哭:指杜甫憂國憂民、悲壯蒼涼的詩作。
風塵:衰老在風塵仆仆的羈旅漂泊之中。
諸侯賓客:指杜甫在成都時曾以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銜參嚴武節度使幕府,任參謀。諸侯,嚴武任劍南節度使,地位略當于古代的諸候,故以相喻。猶相忌:指杜甫受到節度使幕府中同僚的猜忌,因而不安于位,僅數月就辭職了。
信史文章:指杜甫詩歌忠實反映當時的社會和人民生活,被譽為“詩史”。信史,真實的歷史記載。
一飯:一餐飯。
何曾忘君父:不曾忘記君王的恩澤。
“獨向亂離憂社稷,直將歌哭老風塵。”鑒賞
賞析
此詩高度地概括和評價了杜甫愛國憂君的一生,表達了自己對杜甫忠君憂國的衷心敬佩之情,深深同情杜甫顛沛流離、歌哭于風塵的不幸命運。全詩深穩典切,凝練有力,一氣貫注,筆無懈弱,頗具骨力,尾聯尤富思致。
詩的首句“不僅”二字,表明杜甫既是詩人,又是忠臣,同時加重了“忠”的分量,并將“忠”推到突出而明顯的位置上。杜甫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卻只作過一些卑微而閑散的官職。在成都,投奔好友嚴武,為節度參謀,也不得志,幾個月便辭去了?!凹伞薄氨 毕嘤?,有力地表明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地方,都是有才而不見用,空懷報國之心。這既是為杜甫鳴不平,又是對時代的批判。“沉淪”“亂離”,表明杜甫長期漂泊,一生潦倒。但他“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始終不忘國家,不忘人民,不忘“君父”。
就是這樣一個詩人而兼“契稷身”,最后連返回故鄉的愿望也未實現,病卒于同他相依為命的一只破船上?!皯n社稷”“老風塵”,正是杜甫全部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其詩歌,號稱“詩史”?!靶攀肺恼伦杂姓妗保@是切合實際的評價。詩歌以“契稷身”而“薄宦沉淪”始,以“儒士作忠臣”而“可憐”終,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杜甫的深沉感嘆。
該詩驚奇之處就是第一句,一開始就以不凡的口吻說“先生不僅是詩人”,一下子把讀者的興頭勾起來,令人拍案稱奇。其次,該詩結構嚴謹,很有宋詞講“理”的意味。前后呼應,一問一答,脈絡清晰。這首詩體現出蔣士銓的創作風格,感情雄厚,凝重,讀來自有一股凜然正氣升起。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蔣士銓二十四歲。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他應江西鄉試,中試為舉人,旋北上赴京。此年春,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南歸。途經山東濟寧,游杜甫祠堂,寫下此詩。
蔣士銓簡介
清代·蔣士銓的簡介

蔣士銓(1725—1784)清代戲曲家,文學家。字心馀、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九年辭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士銓所著《忠雅堂詩集》存詩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詩達數千首,其戲曲創作存《紅雪樓九種曲》等四十九種。
...〔? 蔣士銓的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