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吹月露,圓景動清陰。”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夜中涼風吹拂,枝頭暗凝的露水滴瀝有聲。一輪圓月高懸中天,投下皎潔的清光。
帶著蘭蕙花香的風多情地投入懷抱,在這如此幽靜美好的夜晚,聽君撫琴盡興。
琴音如秋風吹拂草木之音,傳遍樹林;又如澗水輕鳴,流淌著淙淙作響的清韻。
這樣一種遠離塵囂、清靜無為的境界,千萬不要耽誤和消磨了隱逸的意興。
注釋
王中丞:即王思遠。齊武帝詔舉士,竟陵王薦為吳郡丞,后拜御史中丞。《梁書》《南史》有傳。
月露:月光下的露滴。
圓景:指月亮。
清陰:清涼的樹陰。
蕙氣:香氣。一作“蕙風”,帶著蘭蕙花香的風。
蕭瑟:秋風吹拂草木的聲音。宋玉《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滿林聽:是說樹林里的鳥也為之感動,傾耳聆聽。
響澗音:是說琴聲猶如溪水流淌,淙淙有聲。
無為:清靜無為。
澹(dàn)容與:指安逸閑適。澹,恬靜。容與,悠閑自得的樣子。
蹉跎(cuō tuó):失時,虛度光陰。
江海心:退隱之心。《莊子·刻意》:“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又,《后漢書·逸民傳序》:“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
“涼風吹月露,圓景動清陰。”鑒賞
賞析
這首詩以清新俊美的筆調寫出秋夜聞琴的感受,在品味琴曲情調中表現自己的失意之心。其重點不在具體細致地描摹琴音,而是著意渲染“聞琴”的環境氣氛和詩人的主觀感受。這是全篇構思的顯著特點。
首聯寫秋夜涼風月露,著意渲染清涼惑和寧靜感。“吹”“動”兩個動詞,是描寫動態的,卻以動襯靜,更顯出了秋夜的靜謐。也只有在這種寧靜的環境中,才能聽到月光下露水的輕微滴瀝之聲。這兩句不僅寫出對秋夜涼風月露的視覺、聽覺與觸覺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潤與寧靜,這正是“聞琴”的適宜環境氣氛與心理狀態。
頷聯由景及人、點明詩題。第三句進一步寫到秋夜中彌漫的香氣。蕙是香草,蕙風實即首句所謂涼風,此處不從觸覺而從嗅覺感受著眼,故說“蕙風”。不說蕙風吹送芬芳,而說“入懷抱”,不僅把蕙風寫得充滿靈性與感情,仿佛知道詩人有聽琴的雅興,而多情地投入懷抱,而且寫出了詩人那種愉悅感與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習慣,“蕙風入懷抱”正是“聞琴”的最佳環境氣氛。第四句方才正面點題:“聞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經從不同角度將秋夜的清涼、靜謐、芬芳描繪得很有誘惑力,有未聞琴而心先諧適、陶醉之感,因此這句只輕輕一點,就能使人對如此良夜聞琴產生美好的聯想,達到以不寫寫之的效果。
前四句在寫景述事中流露出精神的超脫和心情的愉快,對這個美好夜晚由衷的高興。同時,“涼風”“月露”“圓景”“清陰”都暗藏著一個“秋”字,秋季在詩人看來是個盛壯而易衰的季節,往往聯系著時光飛逝、人生無成的感嘆。所以后四句的情調由興高采烈而轉入蕭瑟低沉。
頸聯正面寫“聞琴”。全篇中寫琴聲的只有這兩句,如一味著力刻畫,反而難以盡致傳神。詩人采取虛涵的筆法,著重傳達琴聲所給予自己的主觀印象和它的神韻意境。琴聲時而激揚,時而低沉。這里將摹聲、造境與傳神結合起來,不僅使人對琴聲的蕭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產生林泉幽勝的美好聯想,寫得富有畫面美、音樂美和詩歌意境美。由“林”“澗”又自然逗出下文。
尾聯是“聞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歸結。琴聲把人們帶到一個遠離塵囂、充滿林下風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遠心馳,更增隱逸之想,因此詩人告誡自己不要再容與遲延,以致耽誤了歸隱江海的時間,消磨了隱逸的意興。
全詩境界可用一個“清”字概括。“聞琴”的客觀環境氣氛是清涼、清靜,散發著蕙風是清香的;琴聲是如林風澗音,富有清韻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隱居意興。全篇便在這“清”的境界中達到和諧的統一。在寫法上,此詩與中唐描寫音樂的名篇《琵琶行》《李憑箜篌引》《聽穎師彈琴》等多從實處見工者不同,純從虛處傳神,即著重烘托渲染環境氣氛和傳達主觀印象感受,不作具體細致的刻畫。這種寫法,往往能給人以更多的聯想。從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影響。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于延興、建武之際(494),時值秋冬之交。延興元年(494),蕭鸞輔政,王思遠遷御史中丞,而謝朓此時亦為蕭鸞記室,同在朝中。王思遠在御史中丞任上時間不長,一上任就劾奏臨海太守沈昭略贓私。而據《南齊書·沈昭略傳》記載,沈昭略于建武元年(494)出任御史中丞,取代了王思遠。王思遠很可能失意不平后聞琴有感,因而賦詩言情。聞琴場合,謝朓不一定在場,但他看到了王思遠《聞琴》詩,因而相和一首。
謝朓簡介
南北朝·謝朓的簡介

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余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于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
...〔? 謝朓的詩(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