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亭示同游諸君
太行元氣老不死,上與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鰲昂頭西入海,突兀已過余坡陀。
我從汾晉來,山之面目腹背皆經過。
濟源盤谷非不佳,煙景獨覺蘇門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萬古留山阿。
觱拂濼水源,淵淪晉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黿。
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錦十里翻風荷。
我來適與風雨會,世界三日漫兜羅。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長哦!
今朝一洗眾峰出,千鬟萬臀高峨峨。
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
山陽十月未搖落,翠蕤云旓相蕩摩。
云煙故為出濃淡,魚鳥似欲留婆娑。
石間仙人跡,石爛跡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殺孫公和。
長安城頭烏尾訛,并州少年夜枕戈。
舉杯為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樂矣君其歌!
“涌金亭示同游諸君”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行山偉大精神永遠不會老死,頂峰與天界劃分出疆域和山河,
就好像巨龜一樣昂頭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岡斜坡。
我從那古晉國的汾水之畔走來,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經過。
濟源縣的盤谷風景并不是不好,要論云煙景致還是蘇門山最多。
看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萬年留在山窩。
它噴涌而出像是濼水的源頭,它浪花飛轉像是晉水的余波。
它聲如云雷像是包藏著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隱藏著龍蛇。
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噴發地底的蘊藏上天也不呵責。
碧油油的湖面比酒還要純凈,十余里云霞錦緞翻動著風荷。
我來恰好是風雨陰沉的天氣,云霧飄飛在天地間布滿兜羅。
在山間行走卻不見山的蹤影,眺望著北方我只能長嘆空哦。
今日忽然陰云盡掃群山畢現,秀麗景色像美女的頭飾閃爍。
山間的石壁割斷了萬里晴空,蒙蒙煙氣遮掩著崖間的藤蘿。
十月的太陽此時還沒有降落,翠葉和云旗在風中飄蕩擦摩。
山里的景色總是有濃又有淡,游魚飛鳥正表演著舞姿婆娑。
那山石上保留著仙人的遺跡,縱使山石朽爛仙跡也不滅磨。
仙人此去永也不會返回來了,天子的車駕卻在傾刻間顛簸。
江山破碎而我們不喝個大醉,孫登就會拍手譏諷嘲笑你我。
長安城上的鳥尾早已經錯亂,并州少年隨時隨刻守著戰戈。
舉起酒杯我問一聲謝公安石,面對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對策?
我元好問喝酒喝得多么高興,諸位朋友,你們要盡情地唱歌。
注釋
涌金亭:河南輝縣西北七里有蘇門山,也叫百門山。百門山下有流泉,叫百門泉,簡稱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東,“泉從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
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河北與河南之間,主峰在山西晉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稱。蘇門山位于太行山脈南段。元氣:生成天地萬物的混元之氣。老不死:長存不滅。
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鰲(áo):傳說中的海中大龜。
突兀(wù):高聳的樣子。余:剩下:陂(pō)陀(tuó):傾斜不平的樣子。蘇門山為太行山余脈,南臨平原,山勢漸趨平緩。
汾晉:金設汾州、晉州,都在山西境內,即當時的河東路,詩人家鄉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經的山西中部地區。
“山之”句:是說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蘇門山。
濟源:縣名,在河南西北部,黃河北岸。盤谷:位于濟源縣北二十里,即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之盤谷。
煙景:樹木茂密,云煙繚繞的景色。
海眼:泉眼。《輝縣志》:“百門泉……中有三大泉,或傳為海眼,以竿試之,不知所底。”山阿(ē):山的轉彎處。
觱(bì)拂:泉水涌出的樣子。濼(luò)水:古水名,源出山東濟南。
奫(yūn)淪:波浪回旋的樣子。晉溪:即晉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瀝泉,泉由懸甕山出,猶百泉出自蘇門山。
云雷:指山中云霧繚繞之處。涵:包容。
窟宅:洞穴。蛟鼉(tuó):蛟龍和鱷魚。
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簸弄:擺弄,玩弄。明月璣: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異經》:明月珠,徑三寸,光照千里。璣,不圓的珍珠。
地藏(zàng):地下的寶藏。發泄:外露。訶(hē):怒責。
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匯成,后修成長三百尺、寬百余尺的湖。
云錦:彩霞,這里比喻荷花。
適與風雨會:正趕上刮風下雨。
世界:此指宇宙。兜羅:也成兜羅錦,即木棉,《楞嚴經》注:兜羅樹上出綿。此處喻指云霧。
“山行”句:由于連日雨霧籠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卻看不見山的真貌。
長哦(ó):長嘆。
千鬟(huán)萬髻(jì):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婦女頭上的裝飾一樣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發式,因高聳于頭頂,故常以之比山頭。峩(é)峩:同“峨峨”,高聳的樣子。
“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斷。空青,青色的天空。
微茫:迷茫不清。煙蘿:草木茂密,煙聚蘿纏的狀態。蘿,即松蘿,地衣類植物,常寄生于松樹上,蔓延下垂。
山陽:山的南面。搖落:指草木凋零。
翠蕤(ruí):下垂的綠色草木。云旓(shāo):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邊垂懸的飾物。蕩摩:搖蕩碰擦。
婆(pó)娑(suō):盤旋,起舞。
六龍:《淮南子》:“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這里即指日光。蹉跎:虛度光陰度過,這里即指西沉。
拊(fǔ)掌:鼓掌,拍手。孫公和:孫登,字公和,三國時魏人,曾隱居蘇門山,人稱“蘇門先生”。是個半人半神的形象。
烏尾訛(é):烏鴉噪起,意謂時局動蕩。訛,通“吪”,搖動,比喻天下動蕩。
并州:漢唐時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夜枕戈:枕著武器睡覺,表示時刻準備作戰。
謝安石:謝安,字安石,東晉孝武帝時宰相。早年隱居東山,屢違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如……何:意為“對……怎么辦”,“把……怎么辦”。卿:對人表示親熱的稱呼。
元子:指唐代詩人元結,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稱。此處詩人自稱。
“涌金亭示同游諸君”鑒賞
賞析
從詩的開頭到“煙景獨覺蘇門多”共八句,詩人以此來的行蹤為線索,敘述路途所歷,點出蘇門山的地理位置,百門泉的景致之勝。詩一開始寫太行山之高,突兀而來。又把它比為一只巨鰲,描述了太行山由東而西的突兀峰嶺和由此而南的漸緩山勢。詩人該處是直接借巨鰲以狀山勢的突兀高聳,給人一種涌動的感覺。但從山嶺而下,山勢越來越緩,比及蘇門山,已是山之余脈,北負太行,南臨平原了。詩人巧妙地點出了蘇門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與太行正脈相比,蘇門山自然小多了。但山雖小而風景美。表面看去,詩人在平平地敘事,但中間插入“濟源盤谷非不佳”一句,便從對比中突出了蘇門山的美。
詩題雖然是“涌金亭”,但詩的重點是涌金亭下的百門泉和涌金亭周圍的蘇門山。該處,涌金亭只是一個視點。接下來,從“涌金亭下百泉水”到“云錦十里翻風荷”十句,從不同的側面寫百泉水。首先說明百門泉在涌金亭下,點題。下一句“海眼萬古留山阿”,指出百門泉出于蘇門山麓,順手用了“萬古”一個字眼,說明其久遠,也就顯出一種蒼勁之氣。“臂沸濼水源,裔淪晉溪波”兩句寫泉水從地下涌出之象,用了兩個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東濟南市西南的濼水,取其“水涌若輪”(《水經注》)的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的晉水,取其“奫淪”。以此寫出了百泉涌動之速,回旋之疾。這是眼看到的,是視覺形象。“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鼉”兩句是寫水波之聲,也用了兩個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體的實物,后者用莫須有的靈怪,是詩人的想像。無數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后匯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聲互撞,其聲響恰似“飛湍瀑流爭喧您,琳崖轉石萬壑雷”。詩人置身于云雷似的水聲之中,感到奇妙無比,以為是水中的鬼怪,深淵中的蛟龍,發出的陣陣吟嘯。這是耳聽到的,是聽覺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兩句,寫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詩人觀賞著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飛濺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聯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寶庫中的明月珠簸弄出來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當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繪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錦十里翻風荷”兩句擴展開來,寫泉水匯集之處的水池和荷花。百門泉水匯集成一個大池,詩人稱其為“平湖”,水平如鏡,水深澄碧,比酒還要綠,還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隨風翻動,像十里云錦一樣美麗。如此,由泉源、水聲、水花、水珠、平湖、風荷,組合而成的百門泉景象,真是美不勝收,奇不可言。
從“我來適與風雨會”到“六龍忽蹉跎”,十六句,從各個角度寫蘇門山。寫山卻有周折,從“山行不得山”寫起,這是因為詩人翻越太行來到蘇門山時,正好趕上秋雨連綿,像木棉(兜羅就是木棉樹)一樣的白色的云霧把整個世界籠罩起來,整整三天詩人只好向著北方徒喚奈何。正因為遇到了這樣的壞天氣,不僅視線不開闊,而且也使人抑郁,所以一旦云霽天開,整個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態出現在詩人眼前,那舒暢、愉悅真是難以言說,詩情頓然高漲起來:“今朝一掃眾峰出,千鬟萬髻高峩峩”,把蘇門山從云遮霧罩中突現出來,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婦女頭上高聳的鬟髻一樣,千姿百態,任其欣賞。這是一種概括的描寫。下面就進行細致刻畫:首先是“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樹木,雖是十月天氣,時序已入初冬,可生長在山南向陽坡上的樹木還沒有落葉,像翠綠的旌旗,與浮游的云團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云朵、山間的飛鳥、泉中的游魚都竭盡變化、飛鳴、翔躍的姿態,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詩人,實則是詩人與大自然融合為一,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是在“與造物者游”了。接下來寫山中的神仙傳說,是虛境實寫,因為這種仙跡所在名勝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滲透的一種表現,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頭已經風化碎裂,其跡仍然存在。最后,用“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結束山的描寫。這里是包含著某種感慨的,是人事滄桑,家國興亡,在詩人心靈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結末七句,抒發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孫公和”兩句過渡承上啟下:江山是如此嬌美,使人嘆賞得如癡如醉。詩人順手拈來,作為現成的應景典故,說他面對大好河山要痛飲一番了,不然就會貽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詩人不能真的舒暢到一醉方休。其實這只是行文的一個波瀾,是為詩意的轉折鋪墊。緊接著詩就轉到對現實時局的感慨上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詩人立即想到了“長安城頭烏尾訛,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現實狀況。該兩句寫出了時局不安定,戰亂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接著寫了兩句:“舉杯為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詩人用這一典故,是說在政局不穩、社會動蕩的事態面前,即使才能如謝安,又能怎么樣呢,連謝安都回天無力,那作為一個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樂矣君其歌”了。元好問引用這樣一個典故,也說明了他在人蒙古后不仕的原因。金亡后詩人隱退田園,筑野史亭,以編金史自任。今天又游于百門泉,陶醉在云山林泉之中,與同游諸君吟詩作歌,自取其樂了。放浪山水間的行為,正隱含著對時局的不滿之情。在看似曠達的言詞間,寄寓著詩人對時局的深深關慮。
該詩奇氣橫溢。詩人馳騁想像,驅使神話,大膽夸張,從多方面描繪了奇水異景,創造了雄偉壯麗,美奐美侖的藝術境界。詩人在描繪山水時,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其中,再加上長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麗的語言,十分強烈地體現出了詩人熱情奔放的個性,開闊坦蕩的襟懷,充溢著豪放邁往之氣。
創作背景
詩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沒有去過蘇門山,直到蒙古定宗貴由二年(1247)秋冬之際才得一游。詩人游蘇門山時,距金亡十三年時間,蒙古早已統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政局不穩,另一方面又對南宋連年作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痛苦。面對這樣的局勢,即使游覽著蘇門山美景,詩人也不免憂國憂民,于是寫下這首詩。
元好問簡介
金朝·元好問的簡介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元好問的詩(100篇)〕猜你喜歡
送應氏二首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