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七首·其一”譯文及注釋
譯文
高臺上常常吹著悲風(fēng),早晨的太陽照著北林。
我懷念的人在萬里外,大江大湖很遠(yuǎn)很深。
這舟船哪能順利到達(dá)?實難安置我懷念的心。
掠過庭院南飛的孤雁,長聲哀吖真使人傷神。
抬頭望著孤雁,我在想——托你帶個信給遠(yuǎn)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飛過去了,飛動的影子更使我傷心。
注釋
北林:泛指樹林。《詩經(jīng)·秦·晨風(fēng)》有“郁彼北林”句,作為懷念君子的起興。
之子:那個人,指所懷念的人。
方舟:兩船并在一起。極,至,到達(dá)。難任,難以承擔(dān)。這四句是說我所懷念的那個人遠(yuǎn)在萬里之外,中間隔著大江大湖,連遠(yuǎn)航的方舟也難以到達(dá),離別的愁苦真是使人難于承受。
翹(qiáo):思仰頭而思,形容思念之切。這句是說:很想托南飛的孤雁給他帶個音信。
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雜詩七首·其一”鑒賞
鑒賞
舊說大都以此詩為作者懷念其弟曹彪之作,較可信。近人古直《曹子建詩箋定本》系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黃初四年)。這一年曹植自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曾入朝。古直以為此詩即入朝時所作。而黃節(jié)《曹子建詩注》則謂當(dāng)作于徙封雍丘之前,兩家之說先后相去不及一年。當(dāng)時曹彪封吳王,都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古直注云:“魏地東盡廣陵。吳當(dāng)為廣陵。廣陵,(西漢)吳王濞都也。”廣陵是魏王朝當(dāng)時東南邊界,隔江與東吳相對,距魏都最遠(yuǎn),故詩中有“之子在萬里”之句。
這首詩開頭兩句實屬景語,并無影射比喻之意。自李善《文選注》引《新語》:“高臺喻京師,悲風(fēng)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狹,比喻小人。”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后人乃多從其說。這就把兩句摹繪秋日景色的名句給牽強(qiáng)比附得全無詩意。此詩下文既有“孤雁飛南游”之句,自當(dāng)作于秋天,則首句“高臺多悲風(fēng)”亦屬秋景。登高所以望遠(yuǎn),所以思遠(yuǎn)人也;而時值秋令,臺愈高則風(fēng)自然愈凄厲,登臺之人乃因風(fēng)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哀。說風(fēng)悲正寫人之憂傷無盡。這一句簡括凝煉,開后人無數(shù)法門。如大謝句云:“明月照積雪,朔風(fēng)勁且哀。”是化一句為兩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為五十六字的長詩。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為名句,正以其雖作景語,實寓深情也。次句“朝日照北林”,固亦屬景語,卻化用《詩·秦風(fēng)·晨風(fēng)》之首章。《詩》云:“鴥彼晨風(fēng),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故作者《種葛篇》寫思婦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興。古人以夫婦與兄弟關(guān)系相互為喻,蓋始于《詩三百篇》,即曹植詩集中也屢見不鮮。此處點出北林,正隱含《詩》中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之意,所以作者緊接著寫到“之子在萬里”了。夫自己所思之人既遠(yuǎn)在萬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遠(yuǎn),情韻不匱。蓋江湖阻隔彼此之消息是一層;而“之子”卻經(jīng)過這樣遙遠(yuǎn)而艱難的路程走向萬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傷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層;況其身既遠(yuǎn),他日歸來更非易事,為對方設(shè)身處地著想,自然更深了一層。只寫道路隔闊,已訴不盡離愁別恨,則不必節(jié)外生枝,再添上一個局外的“小人”。故李善注文不確。“方舟”二句又緊承“江湖”句而言。“方舟”,二舟相并,古時為大夫所乘用;“極”,至。江湖深迥,舟不能及,故“離思難任”,“任”者,負(fù)荷也。把“離思”寫得十分沉重壓抑,可見其中有多少愁苦優(yōu)怨之情。這雖只就自己一面說,實際上也體現(xiàn)出所思之人同樣是不勝其愁苦憂怨了。
以上六句為第一段;自“孤雁”句以下六句為第二段。“孤雁飛南游”,表面上是寫實,即作者在登高望遠(yuǎn)之際看到孤雁南飛,實則蘊(yùn)涵著好幾層意思。蓋古人以“雁行”喻兄弟,曹彪封吳,無異流放,已似孤雁南游;今自己亦如孤雁,故“過庭”而“長哀吟”。“過庭”雖用《論語·季氏篇》“鯉趨而過庭”的字面,實借喻自己的入朝。但詩句仍作實寫,故見孤雁哀鳴而自己“翹思慕遠(yuǎn)人。李善注:“翹,懸也。”“翹思”,等于說“懸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見孤雁而思遠(yuǎn)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問它是否愿為自己捎個信兒去。但雁飛甚速,形影倏忽間便不見了,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傷了。“翩翩”,形容鳥疾飛之貌。連孤雁都翩然而逝,說明自己怨懷無托,結(jié)語似意猶未盡而已令人不忍卒讀,是真正寫情的高手。
此詩用筆似淺直而意實深曲,前六句以賦體為主,卻似比興(也難怪前人用比附之意去勉強(qiáng)解釋);后六句以比興為主,反近于賦體。這說明作者深得《詩三百篇》之三昧,而出以五言新體,故為建安以來詩人中之絕唱。
賞析
這是一首懷念遠(yuǎn)別親友的詩。雖然作者和這一親友的遠(yuǎn)別,或許是有統(tǒng)治者內(nèi)部矛盾這一特殊原因,但在漢末魏初那個動亂流離的年代,遠(yuǎn)別而不能團(tuán)聚,甚至不能相見,實是普通現(xiàn)象。所以這首詩很容易引起共鳴,富有典型性與現(xiàn)實性。
這首詩開頭“高臺多悲風(fēng),朝日照北林”實屬景語,并無影射比喻之意。而“高臺多悲風(fēng)”亦屬秋景。登高是因為要眺望遠(yuǎn)處,所以是思念遠(yuǎn)方的人;而時值秋令,亭臺越高那么風(fēng)自然就會越凄厲,登亭臺的人于是就因為風(fēng)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這一句簡括凝煉,開后人無數(shù)法門。直是把此一句衍化為五十六字的長詩。所以曹植這五字能成為名句的原因,正因為這雖然作為景語,其實是寓意深情。
接下來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來也是屬于景語,但是卻化用《詩·秦風(fēng)·晨風(fēng)》之首章。故作者《種葛篇》寫思婦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興。古人以夫婦與兄弟關(guān)系相互為喻,都是起始于《詩三百篇》,在曹植詩集中也屢見不鮮。
由于上句點出北林,正隱含《詩》中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之意,所以作者緊接著寫到“之子在萬里”了。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遠(yuǎn)在萬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遠(yuǎn),情韻不匱。因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層;而“之子”卻經(jīng)過這樣遙遠(yuǎn)而艱難的路程走向萬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傷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層;況且其身既然在遠(yuǎn)方,以后回來不是件容易事,為對方設(shè)身處地著想,自然更深了一層。
下面的“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二句又緊承“江湖”句而言。把“離思”寫得十分沉重壓抑,可見其中有多少愁苦優(yōu)怨之情。這雖只就自己一面說,實際上也體現(xiàn)出所思之人同樣是不勝其愁苦憂怨了。
下句“孤雁飛南游”,表面上是寫實,即作者在登高望遠(yuǎn)之際看到孤雁南飛,實則蘊(yùn)涵著好幾層意思。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吳,無異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為自己也像孤雁一樣,故“過庭”而“長哀吟”。“過庭”雖用《論語·季氏篇》“鯉趨而過庭”的字面,實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翹思慕遠(yuǎn)人,愿欲托遺音。形影忽不見,翩翩?zhèn)倚摹薄@钌谱ⅲ骸奥N,懸也。”“翹思”,等于說“懸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見孤雁而思遠(yuǎn)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問它是否愿為自己捎個信兒去。但雁飛甚速,形影倏忽間便不見了,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傷了。“翩翩”,形容鳥疾飛之貌。連孤雁都翩然而逝,說明自己怨懷無托,結(jié)語似意猶未盡而已令人不忍卒讀,是真正寫情的高手。
此詩用筆似淺直而意實深曲,前六句以賦體為主,卻似比興;后六句以比興為主,反而趨近賦體。這說明作者深得《詩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體裁,所以是從建安以來的詩人作品當(dāng)中的絕唱。
曹植簡介
魏晉·曹植的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xué)家,建安文學(xué)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xué)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xué)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 曹植的詩(39篇)〕猜你喜歡
河墅記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連亙數(shù)州,其奇?zhèn)バ沱惤^特之區(qū),皆在吾縣。縣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園林池沼之勝。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間,群山逶邐,溪水瀠洄,其中有徑焉,樵者之所往來。數(shù)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奧,巖石之間,茂樹之下,有屋數(shù)楹,是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臺峙其左,古木環(huán)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疇蒼莽,遠(yuǎn)山回合,風(fēng)含松間,響起水上。噫!此羈窮之人,遁世遠(yuǎn)舉之士,所以優(yōu)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滿天下三十年,亦嘗與諸生屢試于有司。有司者,好惡與人殊,往往幾得而復(fù)失。一旦棄去,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為文章詩歌以傳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間者求賢之令屢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小子懷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過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為記之。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dāng)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luò)其上,如寶裝屏風(fēng)。是日風(fēng)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shù)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tài)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fā)揮,自當(dāng)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jì)”,神曰“安濟(jì)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fēng),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fù)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fēng)云騰涌,急系纜。俄復(fù)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jié)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fēng)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懷趙丞相經(jīng)始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誰來照影,臥龍山下。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待細(xì)把江山圖畫。千頃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馬。中有句,浩難寫。
詩人例入西湖社。記風(fēng)流重來手種,綠陰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國,十里水晶臺榭。更復(fù)道橫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問當(dāng)年魚鳥無存者。堂上燕,又長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