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簡介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他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后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余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

      ? 俞樾的詩文(1篇)俞樾的名句(0條)

      廢除中醫

      俞樾被認為近代中國主張廢除中醫的第一人,他提出“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觀點。他在治經之余,對中醫藥學也有所研究,且能處方治病。在《春在堂全書·讀書余錄》中,有“內經素問”篇四十八條,乃俞氏校讀《素問》所做的札記,也是他用考據學方法對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進行“探賾索隱”、“辨訛正誤”的結晶。基于對中醫的理解,為他的“廢醫存藥”思想的產生埋下理論的根苗。這一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兩篇論著《廢醫論》和《醫藥說》中。《廢醫論》和《醫藥說》基本涵蓋了俞樾的醫學觀點,即“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結論,實際上構成了近代“廢醫存藥”思想的濫觴。家庭的不幸成為俞樾憤而議廢醫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無助又是促成他撰寫《醫藥說》的重要動機。

      俞樾19歲與姚夫人成親,二人一生恩愛,伉儷情深,育有二男二女。然而,這個本該幸福美滿的家庭因為一連串的病患而蒙上悲涼的陰影。大約從1860年開始,疾病和災難就接踵而至。先是大女婚后不久,丈夫便突然病故,1864年遺嫁王氏。1866年次子祖仁又染重病,幾近成廢。1872年,時任福寧太守的俞樾的長兄俞林又愕然病逝。不幸并未就此停息,而是愈加瘋狂的襲擾這個家庭。

      最讓俞樾遭受重創的莫過于姚夫人的去世、長子早亡和次女繡孫的突然病逝。1879年四月,夫人姚氏病故,先生“奉其柩仍至俞樓,悼亡歌哭,有‘月到舊時明出,與誰同依欄干’之感”。他將夫人歸葬杭州右臺山。自己在墓側筑室三間,和夫人日夜相守。惓惓之情,不以生死有殊。從此以后,他“精神意興日就闌衰,著述之事殆將輟筆矣”,唯“雜記平時所見所聞,以銷暇日”。清光緒八年(1882年)俞樾作《雙齒冢志銘》:“內子姚夫人遺有墮齒一,藏之至今,十有五年矣。余去年亦墮一齒,乃合而厝之俞樓之后,文石亭之前”。又作《雙齒冢詩》:“他日好留蓬顆在,當年同咬菜根來。殘齒零落存無幾,盡擬相從到右臺。”表達了對亡妻的無盡思念。長子紹萊在任直隸省北運河同應、英年早卒。兩子一死一廢,未能繼承父業不說,給俞樾帶來的創痛不可謂不深。

      1882年俞樾最疼愛的小女繡孫又突然病逝。繡孫聰穎超群,十歲能詩,深得老父鐘愛。子女相繼命喪,尤其是小女病逝以后,俞樾悲傷交加,幾近崩潰。俞樾一連寫下15首催人淚下的悼亡詩。“一病原知事不輕,尚疑未至遽捐生。如何拋卻青春婿,竟去黃泉伴母兄。”“生后零丁事事非,二男六女痛無依,呢喃一隊梁間燕,母死巢空四散飛。”“老夫憔悴病中軀,暮景如斯可嘆無。去歲哭兒今哭女,那教老淚不干枯。”這些詩句無不清晰地表達了俞樾的悲愴之情。妻離子散,哀歌陣陣,很難想像一個花甲老人能夠承受一連串的打擊。他在《哭孫婦彭氏》一詩中寫到:“老夫何罪又何辜,總坐虛名誤此軀,泡夢電云十年內,鰥寡孤獨一家俱,自知佳世應非久,竟不忘情亦大愚,轉為癡兒長太息,從今誰與奉盤盂。”流露出人生的哀嘆和無奈。

      造物弄人,命途多舛。百般不幸頻頻照臨,家境的災難,中醫藥的無助,使俞樾不得不哀嘆人生噩運,懷疑甚至遷怒中醫。在經受接二連三的重創之后,俞樾步入情感生活的低谷,在撰寫《俞樓雜纂》時已感“意氣頹唐,衰病交作”。在這種對生活幾乎失去信心的無奈心態下,作者有感而發,專列“廢醫”一章,“憤然”提出廢除中醫中藥,是情緒化的自然流露。

      故居

      綜述

      曲園——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馬醫科43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資助,購得馬醫科巷西大學士潘世恩故宅廢地,親自規劃,構屋30余楹,作為起居、著述之處。在居住區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則全”之意,構筑小園取名“曲園”,宅門懸李鴻章書“德清余太史著書之廬”橫匾。建筑的主要部分取名為“春在堂”,來自于一段故事:俞樾30歲進京殿試,曾國藩主考復試,詩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跳出眾人在“落花”悲傷處做文章的俗套,答出“花落春仍在”之句。曾國藩深為賞識,列部試第一名,推薦給咸豐皇帝,后得中進士。俞樾深感到曾國藩知遇之恩,幫寓居曲園時,由曾國藩手書“春在堂”匾額。

      同為曾國藩門下又是同科進士的李鴻章,在政界青云平步,行經世致用之道,他為曲園留下了這塊“德清俞太史著書之廬”的匾額。面對此物,讓人不由感嘆當時人們對這兩位子弟的評價: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拼命著書。像大多數儒學宗師一樣,俞樾修身、齊家,注重訓化教育后人。他特地為孫子俞陛云編寫了一本《曲園課孫草》的家教教材。陛云先生后來是最后一個探花,總算了了老人的心愿。俞平伯是陛云先生的長子,四代人中有三代學人,可謂是家風未墜、書香門第。

      建筑特色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進,其東又建配房若干,與正宅之間以備弄分隔有相互溝通。其西、北為亭園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對正宅形成半包圍格局。正宅門廳和轎廳皆為三間。第三進為全宅的主廳,名"樂知堂",面闊三間,進深五界,為全宅唯一大木結構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較為粗壯,裝飾樸素簡潔。這里為俞樾當年接待貴賓和舉行生日祝壽等喜慶活動的場所。第四、五進為內宅,即居住用房,與主廳間以封火山墻相隔,中間以石庫門相通;均面闊五間,以東西兩廂貫通前后,組成一四合院。樂知堂西為春在堂,面闊三間,進深四界。堂前綴湖石,植梧桐,為俞樾當年以文會友和講學之處。南面為“小竹里館”,為當年俞樾讀書之處,館南小院載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頂小軒,名“認春軒”。軒北雜植花木,疊湖石小山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東北隅為面闊兩間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書房三間,名“達齋”。出達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環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東假山上有“回峰閣”與亭相對,假山中原有小門與內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園面積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結構布局曲折多變,頗有小中見大之奇。

      俞樾在曲園生活了三十余年,直至以86歲的高齡逝世。

      歷史沿革

      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學者俞平伯先生將曾祖故居捐獻歸公。1957年整修樂直堂、堂、小竹里館等廳堂及小園。故居先后由市文聯、戲曲研究所、評彈團、科學之家等單位使用。十年動亂中,廳堂損壞嚴重,園中假山、亭閣、曲廊、水池及花木被毀殆盡,并于其間建三層居民住宅樓一棟。1980年俞平伯、顧頡剛、葉圣陶等知名人士聯名呼吁修復。1982年由市園林局實施對故居廳堂建筑的維修,至1983年完成了樂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廳堂的修復工作。1986年由市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按名人故居進行陳設布置,并于當年10月開放,供人參觀。1989年又動遷居民20余戶,拆除園內三層住宅樓,修復門廳、轎廳和園中亭、廊、齋、閣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繼續恢復假山,補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廳堂及小園已全面開放,供人參觀。所余兩進內宅上房及東側配房,仍為居民使用,將列入下一步整修規劃。

      其他故居

      曲園老人俞樾在蘇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馬醫科巷的曲園外,還有三處,不太為人所知,那就是飲馬橋畔狀元石蘊玉的五柳園、紫陽書院和大倉前。

      金縷曲·次女繡孫

      清代俞樾

      次女繡孫,倚此詠落花,詞意凄惋。有云:“嘆年華,我亦愁中老”,余謂少年人不宜作此,因廣其意,亦成一闋。

      花信匆匆度。算春來、瞢騰一醉,綠陰如許!萬紫千紅飄零盡,憑仗東風送去。更不問、埋香何處?卻笑癡兒真癡絕,感年華、寫出傷心句:“春去也,那能駐?”

      浮生大抵無非寓。慢流連、鳴鳩乳燕,落花飛絮。畢竟韶華何嘗老,休道春歸太遽。看歲歲朱顏猶故。我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陰、未覺斜陽暮。憑彩筆,綰春住。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午夜亚洲WWW湿好爽 |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神级电影国语版|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