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簡介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書于李應(yīng)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 文征明的詩文(4篇)文征明的名句(0條)〕人物生平
早年時光
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征明生于一個武官家庭。
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父林舉進士,擔任溫州永嘉縣令。攜家赴任。母祁氏相繼攜文征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年),文征明小時候生性遲鈍但是為人忠厚。同年五月廿七日,母祁氏卒。于是被撫養(yǎng)于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7歲的文征明還不能說話,但父親文林認為他會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11歲開始能說話,于是就讀外塾。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父文林起復知博平縣。征明隨侍。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文林因為政績考核要前往京城,征明隨侍。不久提拔為南京太仆寺丞,請假回歸故里。返吳后,文征明與唐寅、都穆結(jié)為朋友;并且跟從都穆學詩。唐寅也經(jīng)常來到文征明家,向文林請教。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隨父在安徽,讀書并且認真體會古人之德,能自會有所得。后其父擔任太仆寺少卿,文征明作為官屬,陪侍父親文林左右。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從安徽歸還故鄉(xiāng),成為鄉(xiāng)里的秀才。歲試時,宗師批評文征明其字不佳,評價為三等。因此文征明開始精研書法,刻意臨學。與蔡羽、吳爟結(jié)為朋友。
書文同進
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當時學官嚴厲,拘文法,循章句。文征明雖然練習程式之文,但是心底里卻很是不愿意學習。于是在間隙讀《左傳》、《史記》、兩《漢書》及古今文集。與祝明、都穆、唐寅提倡為古文辭。祝允明、楊循吉皆折輩行相交。初識沈周,觀沈周畫《長江萬里圖》于雙娥精舍,很是羨慕和贊賞他的繪畫技藝,于是跟從沈周學畫。周剛開始不希望文征明因為繪畫妨礙了他的科舉大業(yè),但是最終還是傾盡全力將所有的畫藝教授給他;并且非常喜歡和器重他。
弘治四年辛亥(1491年),跟從南京太仆寺少卿李應(yīng)禎學書。李應(yīng)禎書跡清古,將其書訣傳授征明。
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父林移病歸,這個時候李應(yīng)禎致仕,同舟東歸,相從甚樂。抵家后,于所居隙地筑停云館。娶昆山吳愈第三女。征明內(nèi)行淳古,和妻子白頭偕老,一生之中從未變過心。
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為王銀鉤勒竹題詩。跋夏昺畫《云山圖》。得到一古硯,取名“五星”,詩以紀之。當時唐寅放誕不羈。征明雖然其性格和唐寅完全不一樣,兩人卻親密無間。
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以父命從吳寬游,時寬丁繼母憂于家,悉以古文法授之,且為延譽于公卿間。秋,第一次趕赴南京參加鄉(xiāng)試,考試不中。認識金陵顧璘、陳沂、王韋、徐霖。畫《金焦落照圖》。曾經(jīng)與唐寅商酌畫法,認為作畫應(yīng)以六朝為師,設(shè)色以閑淡為貴。又謂南宋李唐丘壑布置,可為初學之師。
屢試不第
弘治十年丁巳(1497年),與徐禎卿、錢同愛、朱凱、張靈等交往同游。征明既博古善議論,又通曉元、明之際舊事,為時推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號稱為“吳中四才子”。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春,父林出任溫州知府。秋,二試應(yīng)天不利,唐寅考試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父林在任,還書誡慰之。有《詠文信國事》詩,又畫信國公像。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唐寅被罷黜,撰寫長文給文征明,以表達其志向,文征明因為都穆檢舉唐寅開始疏遠都穆。當年文征明遠游閩、浙、湘、贛。六月七日,文林病逝,享年五十五歲。文征明攜帶醫(yī)生前往去幫父親檢查疾病,卻晚了三日才到。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七月,文征明三試應(yīng)天,考試不中,陳淳同行。觀唐閻立本畫、元趙孟頫書,跋之。友人曾經(jīng)掘地得宋高宗與岳飛手敕刻石,沈周與文征明皆題《滿江紅》詞。又沈周畫山梔以配征明畫菊并題。
正德二年丁卯(1507年),兄長文奎因事遭到麻煩,文征明千方百計為兄長調(diào)和維護,滿了一個月事情才得以成功化解。五月十一日,前往相城訪沈周。周命鉤撫無錫華氏藏《唐摹萬歲通天進帖》。秋,四試應(yīng)天,考試不中。
正德四年己巳(1509年),春,為金陵嚴賓題舊作《桐陰高士圖》。朱應(yīng)登自南京戶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征明為之作《劍浦春云圖》送別。功名未就,以筆墨為生計,不無食指之憂,有寄陳鑰乞米詩。
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正月廿八日,為朱承爵跋所藏蘇軾父子帖。五試應(yīng)天,考試不中。應(yīng)吳興吳琉邀請,撰送劉麟擢守西安敘。
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小楷抄錄《鐵崖諸公花游倡和詩》并追和一首,贈與弟子王守。六試應(yīng)天,考試不中。順道至滁訪叔父森。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秋,七試應(yīng)天,考試不中。重陽日,小集唐寅北園,有詩。時寅已治圃舍北桃花塢中,結(jié)亭曰夢墨,自號六如。
入仕乞歸
嘉靖二年(1523年),文征明接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jīng)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
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居官三年,考滿,當赴吏部,而因有所顧慮徘徊不前沒去赴職。再上疏乞歸,再次沒有答復。大概自官京師,歸思未嘗稍釋,多有懷歸之作,如《病中又懷吳中諸寺》等詩。張璁既用議禮驟貴,諷征明主之,征明辭。至是,楊一清與璁謀,欲遷征明官。征明乃多次上疏乞歸,始得致仕。十月十日出京,阻冰潞河。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巡按郭宗皋為征明建坊于德慶橋西。征明以書與知府王儀請辭,未果。三月,《停云館帖》卷二“唐撫晉帖”上石。五月十七日,王榖祥過訪,談及畫竹,為寫竹冊并識。
游山作畫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三月七日,七十五歲的文征明與諸友游東禪寺及南城,見桃花盛放,歸寫《桃源洞小景》并書《桃花源記》。望日,與朱朗、周天球、彭年及子彭、臺至宜興,游史濟玉陽洞天。此行曾為宜興吳儔作《滄谿圖》。七月,行書《蘭亭序》扇。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年)三月,文征明與湯珍、錢同愛及甥陸之箕游宜興善權(quán)洞。過吳氏,觀吳倫舊藏趙伯駒《春山樓臺圖》并題。四月十日,小楷《千字文》于玉磬山房。六月八日,為華云寫生十幅,用細筆白描,而神明不衰。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二月四日,跋米芾臨《禊帖》。是月,《停云館帖》卷十“國朝名人書”摹勒上石。三月既望,病愈,行書《早朝詩》十首。觀仇英畫《玩古圖》,作《玩古圖說》。是月,跋《蘭馨帖》,考定為唐張旭書。
執(zhí)筆而逝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年),二月既望,行書《山居篇》及前后《赤壁賦》。春,久雨。客攜沈周《溪山深秀圖》至玉磬山房,借留半載,摹臨一過并題。偶得古紙數(shù)翻,作墨戲并錄舊作。四月既望,仿倪瓚作小幅。是月,雨窗作《云山卷》并題。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為御史嚴杰母書寫墓志,沒有寫完就離開了人世。其弟子私謚貞獻。
仕途坎坷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jīng)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江南春圖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jīng)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準,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志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念奴嬌·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zhuǎn)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滿江紅·拂拭殘碑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后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疆圻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qū)區(qū)、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亂吐
庭下石榴花亂吐,滿地綠陰亭午。午睡覺來時自語,悠揚魂夢,黯然情緒,蝴蝶過墻去。
骎骎嬌眼開仍,悄無人至還凝佇。團扇不搖風自舉,盈盈翠竹,纖纖白苧,不受些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