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楚
(?—293)西晉太原中都人,字子荊。才藻艷拔,年四十余始參鎮(zhèn)東軍事,遷著作郎。參石苞驃騎軍事。恃才傲物,遂構(gòu)嫌隙,致湮廢積年。后扶風(fēng)王司馬駿與楚舊好,起為參軍。官終馮翊太守。
孫綽
(314—371)東晉太原中都(今晉中榆次)人,字興公。孫楚孫。少以文稱。初居會稽,游放山水。與許珣并為玄言詩人,亦能賦,嘗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自謂擲地有金石聲,為當(dāng)時文士之冠。名公之碑,必請綽為文。除著作佐郎,累遷廷尉卿,領(lǐng)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歐陽建
(約269—300)西晉渤海人,字堅(jiān)石。世為冀方右族。石崇甥。有才藻思理。擅名北州,后為賈謐“二十四友”之一。辟公府,累遷山陽令、馮翊太守。趙王司馬倫專權(quán),建每匡正,由是有隙。及倫篡位,勸淮南王司馬允誅倫。事泄被殺。臨刑作《臨終詩》。有《言盡意論》。
賈充
賈充(217年—282年),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人,三國曹魏末期至西晉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賈充曾參與鎮(zhèn)壓淮南二叛和弒殺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馬氏信任。晉朝建立后,轉(zhuǎn)任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職。更封魯郡公。咸寧末,為使持節(jié)、假黃鉞、大都督征討吳國。吳國平定后,增邑八千戶。太康三年(282年),賈充去世。西晉朝廷追贈他為太宰,禮官議謚曰荒,司馬炎不采納,改謚為武。有集五卷。
盧諶
盧諶(284─351),字子諒,范陽涿(今屬河北涿縣)人,晉代文學(xué)家。曹魏司空盧毓曾孫。西晉衛(wèi)尉卿盧珽之孫,尚書盧志長子。晉朝歷任司空主簿、從事中郎、幽州別駕。后趙、冉魏時官至侍中、中書監(jiān)。盧諶最初擔(dān)任太尉椽。311年,洛陽失陷,隨父北依劉琨,途中被劉粲所擄。312年,輾轉(zhuǎn)歸于姨父劉琨,受到青睞。318年,劉琨為匹磾所拘。期間,盧諶與劉琨以詩相互贈答,寫有《答劉琨詩二首》《贈劉琨詩二十首》。350年,冉閔誅石氏、滅后趙,盧諶在冉魏任中書監(jiān),后在襄國遇害。時年67歲。盧諶為人清敏、才思敏捷,喜讀老莊,又善于寫文章。他著有《祭法》《莊子注》及文集十卷,其中有些詩篇流傳至今。
嵇康
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铚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xué)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xué)新風(fēng),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lǐng)袖。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因得罪鐘會,為其構(gòu)陷,而被司馬昭處死。
張翰
張翰,西晉文學(xué)家,字季鷹,父親是三國孫吳的大鴻臚張儼。吳郡吳縣(今蘇州)人。生卒年不詳,葬于蘆墟二十九都南役圩。張翰性格放縱不拘,時人比之為阮籍,號“江東步兵”。齊王執(zhí)政,辟為大司馬東曹掾,見禍亂方興,以秋風(fēng)起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為由辭官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