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行人腸斷時,子規得得向人啼。”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正是路上的行人愁苦悲痛之時,杜鵑鳥還在聲聲不絕地對著人啼叫。
如果家居之人的臉上總是掛滿淚珠,我才相信這春日的愁緒總是因為它。
注釋
松源、漆公店:地名,當今在今皖南山區(在今江西弋陽與余江之間)。
晨炊:早餐,做早飯,也指清晨起來做早餐。
政:同“正”,正當,正在。一作“正”。
腸斷:形容極度悲痛。
子規:杜鵑,即杜鵑鳥的別名。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得得:頻頻,頻仍。
居人:家居的人,留居的人。
始:才。
春愁:春日的愁緒。
伊:第三人稱代詞,它。
“正是行人腸斷時,子規得得向人啼。”鑒賞
賞析
這是楊萬里寫的山溪的組詩。這不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畫,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跡圖,大抵是從樂平入弋陽,過芙蓉渡,晨炊橫塘,午憩馬家店,再至松源。
這首詩通過聯想抒寫思歸的情思。開頭兩句借用“杜鵑啼血”的典故,抒寫自己在群山險壑中行旅的離愁別緒。“悲莫悲兮生別離”,何況身處險象環生的苦境之中,更罩上一層大有生離死別的暗色。連子規也被感動得凄聲不止地向人啼泣。將子規人格化,更襯出游子孤獨悲愁。
思緒起伏,聯想居人(妻子)如果聽到子規這種凄切哀怨的悲啼,也一定會淚流滿面,愁腸百結,摧拉欲斷。最后兩句雖是以假設口吻置景,實際啼聲不能傳到妻耳,但它說明作者心早已飛向妻旁。明知妻子“春愁”為自己,卻故作曲筆,更表現思家心切。這首詩雖未正面寫山溪,但由于以情造境,卻可以想象出山溪的形境。
創作背景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所以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十一月,楊萬里以直龍圖閣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權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治所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紹熙三年(1192)八月,改知贛州,不赴,乞祠。《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這組詩第六首中“政是行人腸斷時,子規得得向人啼”與《午憩馬家店》中“生衣兼草靸,年例試春風”正相合,既稱“年例”(每年如此),可知非紹熙二年事,當作于紹熙三年春,詩人時年六十六歲。他外出途經松源時,見群山環繞,感慨不已,于是寫下《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這組詩。本篇收在《江東集》,原為六首,這是第六首,是紹熙三年(1192)詩人在建康江東轉運副使任上外出紀行之作。松源、漆公店,當在今皖南山區。
楊萬里簡介
宋代·楊萬里的簡介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 楊萬里的詩(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