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臺?!?/a>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個朋友剛剛從趙國回來,說他曾經登上過古代的叢臺。
站在叢臺上極目遠眺,白云綿綿,飄在襄國上空;繁茂的綠樹順著張恪彎曲的河道蜿蜒而來,經過叢臺的腳下;
叢臺上卻叢臺上,山鳥啼鳴,野花盛開,綠苔遍地,一片荒蕪。
早已看不見當年金輿玉輦來往的痕跡,只有在風雨的見證下不斷生長的綠苔。
注釋
聽話:聽人論事 ; 叢臺:在今河北邯鄲市內。相傳戰國時趙武靈王(前325—前299)為閱兵和歌舞而筑。
襄國:古縣名,位于河北邢臺西南。該句又衍“云遮襄國無邊盡”。
漳河:位于邯鄲市南方。該句又衍“樹繞漳河掌上來”。
弦管:管弦樂器,代指音樂。
輿:車,亦指轎子 ;輦:用人推挽的車。秦漢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車;金輿玉輦:此指趙武靈王寵愛的惠妃,常攜其登臺玩樂。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臺。”鑒賞
賞析
詩人借朋友游叢臺之事,將朋友眼中見到的叢臺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繪出叢臺一片荒涼蕭索情景,抒寫了自己吊古傷今之情。首聯交待作詩緣由,次聯寫遠望之景。頸聯以對比手法,襯托叢臺之荒涼,有聲有色。尾聯以往日趙武靈王之豪侈繁華與眼前臺上長滿綠苔的荒蕪景象再作對比,更見出今日叢臺之落寞凄涼。詩以寫景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無窮。
詩人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所寫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詩的意象,即這些景物包蘊詩人及客人吊古傷今的情思。為了表達這種情懷,詩人除了采用意象疊加的方法,還采用了對比聯想的手法來滌化。詩中所寫的白云、樹木、野花、綠苔、山鳥等,無不與昔日叢臺的人、事、物相關聯,這是對比的關聯;從昔日叢臺之盛對比今日叢臺之荒,從而表達出富貴不存、時光難再、人世滄桑的感嘆。如詩的頸聯和尾聯,寫當年叢臺上弦管齊奏,歌聲婉轉,舞袖翩翩;眾多美貌妃嬪和絕色宮女,身著綺羅,環繞臺前,那是多么歡樂。如今各式早已風流云散,只剩得山鳥亂啼,野花怒開,年武靈王與惠妃金輿玉輦的車轍都附滿青苔了。這種對比有著很強的抒情效果,且用語清新,耐人尋味,寫景如畫,富有景致。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任職京師之時,具體時間不詳,是詩人聽友人談論叢臺而作。? ?
李遠簡介
唐代·李遠的簡介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進士,官至御史中丞。李遠善為文, 尤工于詩。 常與杜牧、許渾、李商隱、溫庭筠等交游, 與許渾齊名, 時號 “ 渾詩遠賦”。
...〔? 李遠的詩(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