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路,兒童泣。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湖海平生,算不負、蒼髯如戟。聞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長策。此老自當(dāng)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便鳳凰、飛詔下天來,催歸急。
車馬路,兒童泣。風(fēng)雨暗,旌旗濕。看野梅官柳,東風(fēng)消息。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
“車馬路,兒童泣。”譯文及注釋
譯文
四海為家,胸懷天下,才稱得上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才不白白長了滿腮的胡須。聽說當(dāng)今圣上很用心聽取安邦治國的策略。您如范仲淹一樣有安邦治國之才能,一定能為收復(fù)北方失地、統(tǒng)一神州做出貢獻。會有奉詔的使者帶著詔書調(diào)您入京為官。
當(dāng)您離開信州時,百姓灑淚相送,連老天都悲傷得下起雨來,打濕了儀仗旗幟。野梅飄香,新柳發(fā)芽,時令已在冬末,春天即將來臨。故居蔗庵人離去,笑語聲停歇了,連松竹也失去了昔日美好的光彩。人間能緩解離愁的東西,只有杯中物啊。
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有仄韻、平韻兩體。此詞仄韻,為正體,雙調(diào)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
信守:信州太守。鄭舜舉:即鄭汝諧,辛棄疾的朋友,字舜舉,號東谷居士,浙江青田人。主抗金,稼軒稱他“胸中兵百萬”。曾為大理寺少卿,持公論釋陳亮,歷官吏部侍郎。《青田縣志》:“鄭汝諧字舜舉,紹興丁丑進士。”赴召:應(yīng)朝廷征召。
湖海:指不戀故土,志在四方的人。《三國志·陳登傳》載:許汜謂劉備:“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蒼髯(rán)如戟:胡須堅硬如戟,形容男人相貌威武,有丈夫氣概。《南史·褚彥回傳》載:公主謂曰:“君須髯如戟,何無丈夫意。”
聞道:聽說。
著意:專注,用心。
長策:好計謀,良策。
“此老”二句:《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注引《名臣傳》:仲淹領(lǐng)延安,閱兵選將,日夕訓(xùn)練。.....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shù)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指范雍,小范指范仲淹。長安,代指北宋故都汴梁。
“便鳳凰”二句:皇帝詔書出自中書省,中書省苑中,有鳳凰池,故唐宋詩詞中常以鳳池代中書省,以鳳凰詔指代皇帝詔書。鳳凰,傳說中的神鳥,百鳥之王。這里比喻奉詔的使者。
野梅官柳:語出杜甫《西郊》:“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蔗庵:鄭舜舉在信州的宅名。
杯中物:指酒。陶潛《責(zé)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車馬路,兒童泣。”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送行詞。此詞上片贊賞鄭汝諧胸懷天下,氣概英武,才略不凡;下片賦寫作者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抒發(fā)了收復(fù)失地的愛國激情。全詞多用典籍和前人語匯成句,體現(xiàn)了辛棄疾以文為詞的特色。古來臨別送行的贈詞,或情深意長,或纏綿悱惻,但這首詞除歷敘友人間的真摯情感外,還飽含著對友人的熱切期待。
上片贊賞友人胸懷天下,氣概英武,雄才大略。首句寫鄭舜舉的遠大抱負和豪情風(fēng)貌,雖是通常贊語,也刻畫出了友人情貌。接下來說,皇上有意于治國良策,此次鄭舜舉被召入京,必可有所作為。“此老”二句說友人有雄才大略,可當(dāng)雄兵十萬,被金兵占領(lǐng)的廣大北方領(lǐng)土就等他去收復(fù)了。這既是夸贊,也是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期待。收拍點題,從鳳凰飛詔,歸結(jié)到友人被召晉京,賀其升遷,含有激勵友人乘機奮進、實現(xiàn)衛(wèi)國壯志之意。
下片賦寫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開始四句描寫鄭舜舉即將離任時的天氣狀況和百姓泣送的情形,既渲染臨別氣氛,又暗寫鄭舜舉之勤政愛民。此極言其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看野梅”二句宕開一筆,以自然為象征,說這一去,春回大地,梅柳新發(fā),預(yù)示著友人此去將春風(fēng)得意,喜訊頻傳。“莫向”以下,折回自身,折回送別,懸想人去宅空情景,非惟笑語難追,松竹且為之失色,一片凄黯空寂。此為加一倍寫法。最后兩句勸友人一心向前,不要回味昔日蔗庵相聚時的歡愉,就接著杯中酒,一澆離別愁吧。結(jié)尾以自我問答放筆直抒,謂此后唯以杯酒排遣離愁。
此詞通篇體現(xiàn)出友情的執(zhí)著濃重。與辛棄疾詞中許多贈別作品一樣,這首詞依然帶有他一貫希望北圖中原,重整河山的強烈情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當(dāng)時辛棄疾罷官閑居上饒帶湖,他的友人江西轉(zhuǎn)運使鄭汝諧(舜舉)自信州受召入京。《宋會輯要稿職官》:“(淳熙)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吏刑部言令大理寺結(jié)絕公案批報,以革留滯之弊,以考功員外郎鄭汝諧申請……從之。”據(jù)此可知鄭汝諧被召至臨安之后即改官吏部員外郎。此詞為辛棄疾送鄭汝諧入京時作。
辛棄疾簡介
宋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的詩(58篇)〕猜你喜歡
- 車馬路,兒童泣。
出自 宋代 辛棄疾: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
- 洞北戶,來陰風(fēng),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
-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出自 宋代 陳師道: 《次韻李節(jié)推九日登南山》
- 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
- 倦出犀帷,頻夢見、王孫驕馬。
- 凄涼別后兩應(yīng)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 初學(xué)嚴妝,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出自 宋代 柳永: 《斗百花·滿搦宮腰纖細》
- 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
出自 宋代 柳永: 《斗百花·煦色韶光明媚》
- 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