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山臨水,放眼遠眺,對面錦繡錯落的山川,便如同衣襟與衣袖般緊密相連,遙指遠處的樹影,辨認著十三陵的方位,天壽山低迷得猶如土丘一般。轉瞬間,時代已發生滄桑巨變,在那能令鬼泣神驚的四山風雨中,明王朝的氣運消散已久了。風動帝陵激起了陣陣松濤聲,讓人懷疑是否是龍變化成的老松所發出的吼聲。
只有白狼河始終在長城微茫的沙草外滾滾奔流,鄉野老人也知道人事已變遷,朝代已更迭,卻仍訴說著明陵有山神守護的傳說。遙遠的林海蒼涼,繁亂的煙云重疊,想要灑酒祭靈,卻沒有多少酒。從山中出來后,再次回顧那夕陽,依然戀戀不舍地徘徊在高高的頂峰之上。
注釋
旸臺山:在北京西北郊,山麓有大覺寺,為游覽勝地。明陵,明十三陵,在北京西北約九十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有十三處明代皇帝的陵墓,統稱明十三陵。這首詞是光緒十九年癸巳(1892)所作,即甲午戰爭的前一年。
天壽句:天壽,山名,在昌平縣北。十三陵所在地。阜,土山,丘陵。
王氣句:王氣,天子之氣,王氣消沉,指王朝的氣運已盡。這里謂明王朝于崇禎十七甲申(1644)亡于農民軍李自成之手,至光緒十九年(1893),歷時已二百五十年,故曰“久”。
金粟:唐玄宗泰陵,在陜西省蒲城縣東北的金粟山。山因有碎石如金粟得名,玄宗見金粟山岡有龍盤虎踞之勢,遂選定為陵暮之地。
平楚句:楚,叢木,登高遠望,見樹梢齊平,故云平楚。
“念奴嬌·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鑒賞
賞析
如副題“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所道,這首詞是作者在今北京市西北郊區的旸臺山絕頂遙望昌平區天壽山下的明代十三個皇陵之感慨。首句“登臨縱目”,實暗含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開篇“登臨目送,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那種藉古慨今抒懷感事之意。胸懷既大,則眼前五彩交錯之山川原野,一片錦繡縱橫,也不過宛若在自己襟袖之間了,故云:“對川原繡錯、如接襟袖”。而“指點十三陵樹影,天壽低迷如阜”二句則應題,說明代諸陵掩映在“樹影”之中,野云低垂,云籠霧罩下的天壽山就像一個土堆。“阜”者,低矮丘陵也。天壽山位于昌平區正北方四十余公里處,山下有方圓四十平方公里之盆地,明十三陵便在其中。是以接著的“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消沉久”三句,雖將如畫景色大筆濡染,雄渾浩茫,氣勢非凡,卻終究是寫明朝已亡。而滄海桑田,風雨相侵,不覺又已經過去二百余年,如今清朝之“王氣”,所剩又有幾何?
思忖至此,詞人心中也暗暗驚疑,以至上闋終以縱目所見收束。“濤生金粟,老松疑作龍吼”是說金栗山上松濤起伏,猶似龍吼。“金栗”,山名,在陜西省富平縣東北,以山有碎石如金栗得名,乃唐玄宗泰陵之所在。
下闋仍以寫景帶起。“唯有沙草微茫”寫實,因距離遙遠,所以景象模糊。“白狼終古”是虛,“白狼”即“白狼河”,又名大凌河,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主脈橫貫遼西,東南匯入渤海,卻與十三陵相去甚遠,非于“旸臺山絕頂”縱目所可見。因在長城之外,故云“滾滾邊墻走”,是作者想象之辭。臺幕布好,接著抒寫蒼涼之思。“野老也知人世換,尚說山靈呵守。平楚蒼涼,亂云合沓,欲酹無多酒”五句,說即是是不問世事的“田野老人”,也感覺到朝代即將更迭了,卻還不愿相信,安慰自己說“山靈”保佑。然而大地蒼穹一片蒼涼悲戚,欲以酒來沖淡這愁緒,酒卻已經所剩無多,而似乎只有嗚咽悲聲了。結句則以景結情,“出山回望”寫詞人下山歸去,卻仍頻頻“回望”,與“夕陽猶戀高岫”景情融合,在對這個朝代的江河日下,無可挽留的影射中,又表達出一種戀戀不舍的情緒。
詞人因吊前朝皇陵而心情郁結,萬感交集,故這首詞也格調沉郁悲涼,詞境蒼涼曠遠。而此時早已“萬方多難”的清王朝,正是內憂外患,層出迭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而“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王鵬運簡介
清代·王鵬運的簡介

王鵬運(1849—1904)晚清官員、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號半塘老人,又號鶩翁,晚年號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同治九年舉人,光緒間官至禮科給事中,在諫垣十年,上疏數十,皆關政要。二十八年離京,至揚州主學堂,卒于蘇州。工詞,與況周頤、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鵬運居首。著有《味梨詞》、《騖翁詞》等集,后刪定為《半塘定稿》。王鵬運曾匯刻《花間集》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
...〔? 王鵬運的詩(4篇)〕猜你喜歡
送應氏二首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