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山僧不遇作”譯文及注釋
譯文
石徑丹壑,松木門緊閉,地上長青苔。
閑階上滿是鳥跡,敲敲禪室無人開。
從窗戶窺見白拂塵,掛在墻壁上生滿塵埃。
使我空自嘆息,想離去又不愿意,猶豫徘徊。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鮮花如雨從天上飛來。
空中傳來美妙的天籟,卻又聽到青猿的哀鳴。
很明顯,要了絕世事,這個地方最悠哉。
注釋
⑴裴回,即“徘徊”。
⑵《華嚴經》:樂音和悅,香云照耀。徧,同“遍”。
⑶《楞嚴經》:即時天雨百寶蓮花,青黃赤白,間錯粉糅。
“尋山僧不遇作”鑒賞
賞析
詩中訪友詩的套路展現出了散文化傾向。詩的前六句是一種明快流程的交代:徑——壑——門——階——室——窗——壁。談不上行云流水,卻能窺見這首詩的門戶:乍看起來,不覺得有什么問題,辭章搭配得體,步履從容,但揣度二三,就為這筆清晰的流水賬而嘆息,怪它沒有更豐富的詩意進項。但這種責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傾向,對散文化現象需要一次又一次關乎價值觀的認識;散文化的感覺跟一首詩有頭有尾進行某種敘事的憧憬有關,這首詩在較短的篇幅內寄情于一樁事情的脈絡而非關于這件事的激情,就極有可能顯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從作者的立場看,在構思(哪怕是即興發揮)之際,“不遇”的結果已經發生,他所進行的描述依然顯得較為重視“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開的芳蹤是一首詩最大的賣弄點。徑之石、壑之丹、門之松、階之閑、室之禪、窗之見、壁之生……聯袂演出的情景劇并不比停頓下來獨觀一物更劃算,他只是需要記錄這一流程來測試一首詩的雅量。而這些場景的鋪墊明擺著朝“不遇”的主題靠攏,對景物的過度描寫已預告人的次要性。
根據詩詞斷定:作者不可能反寫實際情況,明明山僧不在,卻在詩句中假想兩人會談的幽趣。詩在當時似乎還不致走到這一步。青苔、鳥跡、白拂、塵埃、無人……這一系列的環境元素雖契合抒情詩的表征,卻奉獻事實性依據,也就是說,看起來挺雅致的,但本質上只是一連串基本事實。只不過“青苔”一類的事實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屬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態的細菌,滋生出屬于修辭層面的意義。
作者是在尋求一種補償: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須從這一無人情境中獲取詩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憑空想像“了然”的主題性意趣。無需一位具體的僧人啟發,他就可以從虛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現,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門去干什么,以及有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為何還要滯留在他處。他仿佛是這一境界的獨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屬性已顯得次要:他為自己碰巧得到這么一塊臨時的樂土,與此前所行居的塵世保持對峙,而倍感欣慰,甚至這時聽到猿聲也不免理解為這是一種得體的、贊同他的伴奏。
從事后的記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這一旅程中的新發現,但他并沒有觸及這一范疇,而是終止在一次世界觀的洗禮中。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的詩(143篇)〕猜你喜歡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志?則仆與宗袞二年之間,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亙,凡三萬里。何以言之?去年春會于京師,是時仆如桂林,袞如滑臺;今年秋,乃不期而會于桂林;居無何,又歸滑臺,王事故也。舟車往返,豈止三萬里乎?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抑知己難遇,亦復何辭!
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于野。霜天如掃,低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是鐵色,銳如筆鋒。復有陽江、桂江,略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袞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干?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逍遙堂會宿二首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復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凄凄。